费拉拉-佛罗伦萨大公会议
佛罗伦斯大公会议佛罗伦斯大公会议是罗马天主教的第十七次大公会议,也以三个举办地点合称巴赛尔-费拉拉-佛罗伦斯大公会议。本次会议原是会议至上主义者与教宗首席权的争执的一部分。此外也因为拜占廷帝国希望借由教宗的影响力获得援军以抵抗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因此派遣使节讨论解决东西教会分裂的情况,因此本会议也造就许多东方礼仪教会和天主教的共融,产生了许多东仪天主教教会。
费拉拉-佛罗伦萨大公会议
基督教历史
费拉拉-佛罗伦萨会议, 罗马天主教会的一次大公会议(1438-1445年),拉丁教会和希腊教会试图就其教义分歧达成一致,并结束彼此之间的分裂。会议最终达成了一项重新统一的法令,但这种统一并未持续太久。费拉拉-佛罗伦萨会议并非一次新的会议,而是……的延续。巴塞尔会议,教皇尤金四世从巴塞尔调来,于 1438 年 1 月 8 日在费拉拉开幕。希腊代表团约有 700 人,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约瑟夫二世、20 名大主教和拜占庭皇帝约翰八世·巴里奥洛格斯。
讨论于炼狱和短语尼西亚信经中的“和子说”( Filioque ) ,阐明了圣灵由圣父和圣子而出这一教义。希腊人认为圣灵只由圣父而出,因此拒绝接受“和子说”。
近两千年的基督教会历史中,出现过二次的重大分裂[注 1]。一般人较为了解的是发生在1517年,由马丁路德针对当时教会各样弊病所发起的宗教改革,这是教会史上第二次的大分裂。在这之前教会还有一次重大的分裂,是1054年代表西方教会的罗马教廷与代表东方的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因为政治、教权与神学上的歧见,因而相互将对方处以破门律,即东西教会大分裂。期间虽有复合之象,但始终在神学议题上的一个重大争议不能达成共识,致使东西方教会至今无法统一。这个难题便是和子说:圣灵是由父而出,或是由父和子而出。
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在基督教教义中,指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性。三位一体的教义被认为是基督教关于上帝的核心主张之一。它植根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上帝以三重身份与基督徒相遇:(1)如《旧约》中所揭示的,是创造者、救赎历史的主宰、父亲和审判者;(2)以主的身份,化身为耶稣基督,生活在人类中间,作为“复活者”存在于他们中间;(3)以圣灵的身份,基督徒将圣灵视为新生命大能的帮助者或代祷者。
新约中既没有出现“三位一体”一词,也没有明确的教义,耶稣和他的追随者有意反驳希伯来圣经中的“施玛篇”:“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申命记6:4)然而,早期的基督徒必须应对耶稣基督降临的含义,以及上帝在他们中间假定的同在和权能——即圣灵的降临与五旬节的庆祝有关。圣父、圣子和圣灵在这样的事上彼此关联新约圣经中关于大使命的经文:“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马太福音28:19);以及使徒的祝福:“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哥林多后书13:13)。由此,新约圣经奠定了三位一体教义的基础。
这一教义在几个世纪中逐渐发展,并经历了许多争议。最初,从希伯来圣经继承的一神论要求,以及将圣经教义解释给希腊罗马宗教的需要,似乎都要求将基督作为道或逻各斯的神性解释为从属于至高无上的存在。另一种解决方案是将圣父、圣子和圣灵解释为唯一上帝自我启示的三种模式,而不是上帝本身存在中的不同模式。第一种倾向承认三者之间的区别,但却以牺牲他们的平等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统一性为代价(从属论)。第二种倾向接受了他们的统一,但却以牺牲他们作为“位格”的区别性为代价(形态论)。这些冲突的顶峰就是所谓的阿里乌斯派 公元4世纪初的争议。阿里乌斯在解释上帝概念时,力图维护上帝独一性的正式理解。为了捍卫这种独一性,他不得不质疑圣子和圣灵与圣父的本质是否相同。直到公元4世纪后期,三位一体的区分性及其统一性才被整合为一个本质和三个位格的正统教义。
1439年1月10日,一场瘟疫袭击费拉拉,会议从费拉拉迁至佛罗伦萨。经过多次讨论,希腊人同意接受“和子说”以及拉丁人关于炼狱、圣体圣事和教皇首席权的论述。两派联合的法令(1439年7月6日, 《天主之约》(Laetentur Caeli)签署。许多希腊人返回君士坦丁堡后,拒绝承认这一统一。与此同时,拉丁教会与其他一些东方教会达成了联合协议。没有现存的文献记录该会议的闭幕,会议于1443年9月移至罗马。
从教义上讲,此次大公会议意义非凡,因为它阐述了天主教关于炼狱的教义,以及《天之哀歌》中所阐述的教宗的首席权和全权权。与亚美尼亚人联合的法令也对圣事神学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