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ipantara:东南亚的黄金时代

2024-8-19 03:47| 发布者: isky| 查看: 170| 评论: 0

摘要: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南亚”一词才被用来描述印度东部和中国南部的地区——因为没有更好的词来形容。然而,该地区的原始名称在古代被称为Dvipantara,这是梵语中“中间岛屿”的意思。Dvipantara/维潘塔拉127 ...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南亚”一词才被用来描述印度东部和中国南部的地区——因为没有更好的词来形容。然而,该地区的原始名称在古代被称为Dvipantara,这是梵语中“中间岛屿”的意思。


Dvipantara/维潘塔拉

1275 年,爪哇大王辛哈萨里的克塔内加拉 (Kertanegara ) 用Cakravala Mandala Dvipantara一词来描述该群岛。克塔内加拉的愿景是建立东南亚海上王国和政体联盟,对抗伊斯兰教和蒙古人的威胁。

●.在 Dvipantara 内,泰国和柬埔寨被称为Suvarnabhumi(黄金之地),苏门答腊被称为 Suvarnadvipa(黄金岛)。在《罗摩衍那》、《本生经》和《卡塔萨嘎拉》等最古老的经文中都可以找到对 Suvarnabhumi 的提及。

●.缅甸曾被称为因陀罗洲。《罗摩衍那》也将缅甸称为“银矿之地”。

●.斯里兰卡曾被称为“Lanka-Dvipa”。

●. 爪哇岛的名称来自梵语 Jawadwipa,意为形状像大麦粒(yawa)的岛屿(dvip)。《罗摩衍那》中曾提到过 Jawadvipa,其中苏格里瓦派遣他的手下前往爪哇岛 Yavadvipa 寻找悉多。

●.《阿格尼往世书》和许多其他往世书将今天的印度称为“ Jambudvipa ”,以区别于Dvipantara。

公元 8 世纪毗湿奴教圣人蒂鲁曼盖 (Tirumangai ) 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这样的港口:“船只停泊在那里,几乎要折断,满载着财富、大象和九种宝石山。”

互联互通的海洋文明

官方史书记载东南亚第一个印度-佛教王国的出现时间略早于公元纪年。然而,《罗摩衍那》早已知道爪哇和苏门答腊,这意味着阎浮提洲(印度)和河洲(东南亚)之间的联系实际上远早于2000年,因为这两个大陆一直都是相互联系的海洋文明。

过去5,000多年来,整个南亚似乎一直处于不断的海上文化接触和贸易中。20世纪使用“大印度/Greater India”一词来描述印度和东南亚之间的这种文化连续性,尽管如今人们更喜欢使用“印度圈/Indosphere”一词。

东南亚并不像是印度的某个殖民地,而是一直存在着洲与阎浮提洲之间的双向关系,甚至是东南亚所有王国之间的循环关系。谢尔登·波洛克等学者曾使用梵语“世界大都会/Sanskrit Cosmopolis”一词来描述该地区长达千年的文化交流,但并不一定涉及大规模移民或殖民。

波洛克在他的著作《人间诸神的语言》中解释了维潘塔拉文明与拉丁欧洲的文明有何相似之处,而梵语是其统一元素。


5世纪末,湄公河流域、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群岛一带分布着一些印度教王国,这些王国与扶南王国一样,都达到了相当的繁荣。

到那时,印度文化和组织已经帮助组织和塑造了从马来西亚到婆罗洲、从爪哇到越南的王国和公国。这一切都发生在没有征服或入侵的情况下。印度思想的创造性影响,加上贸易,导致了Dvipantara辉煌文明的出现。

虽然东南亚成为印度文化繁荣的中心,但他们从未成为任何印度国王的臣民。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完全自由,他们的人民代表着印度和土著元素的融合,与任何印度王国都没有联系。

失落的王国:东南亚印度佛教雕塑

古印度旅行家和商人有一句著名的格言:“Wasudhaiva-Kutumbakam”(“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一个大家庭”)。整个南亚大陆是一个文明的连续体。《摩诃往世书》中提到了这一点,其中首次提到了阎浮提洲和德洲的文化统一性。因此,本质上并不存在“印度化”,而是一种两千年来的文化连续体,其中当地文化和宗教传统在印度教的框架内得到标准化和提升。

印度的德维潘塔拉王国是数个世纪的社会经济互动的结果,融合了印度制度、宗教、治国方略、行政、文化、文学和建筑等核心要素。东南亚的印度教往往因融入当地智慧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完整。印度和东南亚的气候、动植物非常相似,促进了相似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融合。


从缅甸到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沿海地区有一系列定居点,人们从那里交易黄金、宝石、香水和香料。梵语是通用语言,印度艺术、技术、科学和数学在沿海地区自由传播。在商人聚集的富裕港口和中心,精英们建立了一种优越的政治秩序,取代了先前存在的氏族忠诚。印度文明的采用刺激了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的发展。国王通过转轮圣王的精神概念,按照普遍的道德原则进行统治。

该地区的统治阶级邀请印度教婆罗门作为祭司、占星师和顾问在宫廷中任职。艺术、建筑、仪式和文化元素(如《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已被采纳并逐渐融入地区特色。爪哇的婆罗浮屠和柬埔寨的吴哥窟是明显发展起来的地区文化、风格和表达方式的典范。


南印度朱罗王朝与东南亚印度教王国之间的文化和贸易关系使得孟加拉湾被称为“朱罗湖”。公元10世纪朱罗王朝对室利佛逝的攻击是印度国王在东南亚发动军事攻击的唯一例子。信奉佛教的孟加拉帕拉王朝也与室利佛逝帝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和宗教联系,而室利佛逝帝国则与北方的高棉帝国争夺该地区的影响力。

一千年来,爪哇人对东南亚,尤其是高棉王国有着重大影响。爪哇人具有强大的海上影响力,贸易范围从菲律宾到印度,一直到日本。他们从国外获取所需的所有知识,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文化,同时进行黄金、珍贵木材和宝石贸易。

印度教王国

印度宗教深深地被当地文化所吸收,这些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变体,以反映自己的理想。印度教没有单一的历史创始人,也没有中央集权,从而确保了宗教自由。它还允许多种形式的神灵和谐地融合当地传统,而不是强加一种外来的崇拜形式。

印度教的世界观,尤其是与土地和社会结构的神圣性的关系,早已存在于当地传统中,因此印度教只构建了较古老的信仰,如爪哇的宇宙山信仰。《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得到了当地统治者的认可,他们很容易将自己与一位神圣的统治者联系起来,这位统治者与威胁世界道德秩序的坏人作战并击败了他们。

文化通过连接印度与缅甸南部、暹罗中部和南部、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爪哇、柬埔寨南部和占婆的贸易路线传播。巴利语和梵语以及印度文字,连同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都是通过直接接触以及圣经和印度文学传播的。

种姓制度虽然被采纳,但从未被普遍实施,也不像印度那样严格。种姓制度规定,社会上没有人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位。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传入缅甸,二世纪传入扶南,五世纪时已传遍东南亚,印度教与佛教在此交织。在泰国、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老挝和越南,佛教与印度教至今仍交织在一起,例如象头神主要作为保护神、守护神和成功之神出现。

在印度尼西亚,印度教与佛教融合得十分紧密,湿婆神和佛陀都被纳入了同一宗教。巴厘岛的印度教至今仍保持着这种融合,湿婆神和佛教僧侣虽然着装不同,但都并肩而坐,为信徒祈福。

德维潘塔拉的艺术与建筑

艺术和建筑创作在规模、设计和美学成就上可与印度媲美。最著名的例子是爪哇的婆罗浮屠和柬埔寨的吴哥窟。许多印度艺术家来自羯陵伽(今奥里萨邦)。婆罗浮屠和吴哥窟墙上的许多图案与东印度寺庙的雕刻相似。8至13世纪的高棉雕塑以笈多王朝时期的偶像为原型,外观截然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东南亚风格的神、女神、佛、飞天和恶魔形象。

印度教-佛教的Dvipantara王国所创造的艺术之所以如此非凡,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的天才。印度精神只是提供了变革的主题和模式,开辟了当地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途径,这一点在爪哇、巴厘岛、缅甸、泰国和柬埔寨的艺术中可见一斑。

简单来说,东南亚以印度为蓝本,建立起东南亚本土文明,其印度佛教文化与成就,时常超越印度,雕刻家与艺术家则将印度的意念与本土的艺术意念融合,创造出东南亚独有的艺术风格,创造出属于东南亚的艺术杰作。


贸易与文化


商人将黄金、香料和自然资源从东南亚带到了印度,而婆罗门则将印度的宗教和哲学传统从印度带到了Dvipantara的各个王国。然而,婆罗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宗教和哲学领域。他们还带来了非常有效的法律和建筑规范。因此,这是一种自然的共生关系,植根于相似的地理环境。


东南亚的食物和风味与印度密切相关。印度草药自古以来也传入东南亚,至今仍在许多国家使用。如今的印度尼西亚“jamu”医学只是爪哇印度教王国时期阿育吠陀疗法的遗留。贸易网络也使婆罗门学者涌入东南亚,他们精通法律、艺术和哲学,给东南亚许多精英留下了深刻印象。婆罗门学者凭借自己的知识,为各个王国带来了繁荣,因此受到追捧,他们的修行也传遍了整个东南亚。


婆罗门不仅擅长举行宗教仪式,还精通政治事务、艺术和建筑。统治者邀请他们担任顾问、行政人员和牧师。梵语是传播知识的媒介。政府和精神的所有法律方面都使用梵语术语。各地都采用类似的法律和公共管理法规。


满者伯夷风格的重建


印度知识在东南亚找到了肥沃的环境,那里盛产香料、珍贵木材、宝石和其他自然资源。随着各个王国通过对经文和经典的了解而发展和繁荣,印度教-佛教宗教和文明传播到了东南亚。印度的精神、政治思想、文学、神话和艺术深深地融入了当地文化。


在整个东南亚,《罗摩衍那》被视为社会的创始神话,长期以来一直是艺术、戏剧、舞蹈和诗歌的主题。东南亚融合并融合了印度文化的精华。这一广阔地区的多元互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虽然印度哲学和智慧是最深奥的,但其最完美的表达方式却在东南亚(吴哥窟、婆罗浮屠)。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史诗传统赋予了统治者合法性,统治者被认定为神,与威胁世界道德秩序的恶魔力量作斗争。在东南亚,就像在印度一样,当地的祖先和神灵崇拜传统与印度教和佛教观念融合在一起。


据说,公元9世纪,吴哥国王雅湿婆曼修建了数百座修行所。每座修行所都由一位名为Kuladhyaksha(或访客)的祭司负责,主要作为高等教育中心,并推广宗教和精神修行,吸引了大批信徒。柬埔寨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吴哥的创始人)和他的继承者被人们称为“山中之王”,他们在山顶上建造了宫殿和寺庙(例如巴戎寺)。


斯里兰卡的波隆纳鲁沃古城、缅甸的蒲甘千塔、柬埔寨的皇城吴哥窟、爪哇的婆罗浮屠和普兰巴南圣庙等,都是维潘塔拉古典文化的见证。


梵语大都会


东南亚所有地名都源于梵语。Jeyapora是Jaipur名字的衍生词。泰国的Aranya Prathet就是“丛林省份”或阿兰亚邦。“印度化”并非来自外来,而是以梵语为通用语、以印度教为文化和精神框架的本土文化的产物。


当今爪哇、柬埔寨、缅甸和泰国的政治文化仍然体现了早期王国的遗产,其中印度的宗教观念与当地传统紧密结合。东南亚所有文字都源于书写梵文的婆罗米文。缅甸语、泰语、老挝语、柬埔寨语和印尼语等语言都源于梵文。


对湿婆和毗湿奴的崇拜与地方神祇和祖先崇拜相结合。印度教和佛教似乎没有明显的区别,因为统治者经常支持这两种宗教。在大多数王国中,如越南沿海的占城、柬埔寨和爪哇,印度教的主要派别是湿婆教。爪哇和利佛逝的沙连陀罗王朝信奉佛教,如今缅甸的蒲甘王朝的统治者也信奉佛教。


维潘塔拉的陨落与分散


13世纪以后,东南亚文明跟随印度文明的衰落而衰落。当时,印度海岸和内陆地区遭到莫卧儿帝国和其他伊斯兰教部落的攻击,他们沿着贸易路线一路进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那里,缓慢而渐进的伊斯兰化逐渐摧毁了繁荣了十五个世纪的本土王国。


随着穆斯林对印度佛教大学,特别是那烂陀大学的破坏,印度佛教在十二世纪几乎被消灭,但在东南亚却占据主导地位。


后来,东南亚被分割为英国殖民地:缅甸和马来西亚;法国殖民地:印度支那的柬埔寨、老挝和越南;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后来成为美国的殖民地)。在这个过程中,东南亚的文化被这些新的殖民统治完全掩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