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禅宗与艺术的关系
佛教是由印度王子乔达摩佛陀创立的,并由他的学生在大乘佛教中发展起来。大乘佛教是佛教的一个流派。不久,佛陀和他的学生试图纠正人们对解脱的误解;人们认为解脱只是逃避痛苦或永久的幸福状态。那些佛教徒教导人们,如果我们为死亡做好准备,就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们也不必为了希望得到奖励或害怕受到惩罚而采取行动……[或]“人类的惯例是社会存在所必需的,但没有绝对的权威”(219)。公元539年,佛教通过印度、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文化贸易路线传入日本,并发展成为日本两大宗教之一,佛教和神道教。https://web.cocc.edu/cagatucci/classes/hum210/students/studwrtg.htm
禅宗
禅宗是大乘佛教和道教(中国哲学)冲突的结果,并在中国发展起来。禅宗是由十世纪和十一世纪在中国学习的日本人从中国传入的。禅和禅是日语和中文单词,在梵语中意为“禅定”,意思是“一种大致相当于沉思或冥想的精神状态,尽管没有这些词有时传达的静态和被动的感觉”(课程包)。禅被描述为佛的意识状态;换句话说,……在课程包中解释为“一个人的思想不受自我和其他事物的独特个性是真实存在的假设的影响”。世界上所有物体之间的这种关系被称为“空性”,因为“自然不能被任何固定的定义或分类系统所掌握。现实是自然的‘真如’或世界‘本来的样子’,没有任何特定的思想。”(这个很难用语言解释。)实际上,所有禅宗佛教徒修行都是为了了解这个禅定和空性。
日本禅宗的两大修行
为了获得禅定和空性,或真如,日本禅宗佛教徒创造了一些有趣的修行,而这些修行在中国禅宗佛教中是找不到的。其中两种修行是坐禅和俳句。坐禅是一种冥想修行,学生只是坐在地板上,观察一切“本来面目”,甚至观察他们自己。他们被要求冥想时不对所发生的事情发表任何心理评论,而只是观察。
俳句是一种由5-7-5个音节组成的日本诗歌,是一种非常短的诗体。禅宗学生也使用俳句来“如其所是地”感知世界;俳句在道教时期也被用来作为一种娱乐。这种5-7-5俳句形式是由道教时期的诗人松尾芭蕉(1644-94)创造和发展的。芭蕉至今仍被誉为最伟大的俳句大师。以下是他的一首俳句作为示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