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5|回复: 5

[宗教] 伊斯兰教对印度文化的影响

[复制链接]

8

主题

6

回帖

4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2
发表于 2024-9-11 16: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莫言 于 2024-9-11 16:35 编辑

伊斯兰教和印度人关系密切。伊斯兰教是一种以《古兰经》为基础的宗教,《古兰经》是穆斯林的宪法。伊斯兰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而且仍在快速发展。伊斯兰教的支持者被视为穆斯林。伊斯兰教的先知是穆罕默德(sm),他出生于麦加。伊斯兰教有五大重要支柱,它们是礼拜的基本信条,解释了伊斯兰教法以及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它还提供了有关环境、福利、银行等许多方面的指导。伊斯兰教有五大支柱,即信仰、祈祷、斋月、慈善和朝觐。强烈建议穆斯林诵读《古兰经》。在伊斯兰教中,上帝被称为安拉。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句子,人们称之为信仰宣言。那就是“除安拉外,别无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穆斯林认为真主是无与伦比的,存在的意义就是履行和侍奉真主。大多数穆斯林都是逊尼派或什叶派,约13%的穆斯林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是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他们对印度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伊斯兰教在印度有着令人着迷和强大的影响力。事实上,伊斯兰教已经融入了印度文明和文化的每一个角落。穆斯林在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时来到印度,在公元7世纪建立了清真寺并组织了传教活动。这些传教活动取得了成功,使伊斯兰教牢牢扎根于印度人的生活。伊斯兰教在10世纪进入印度,并带来了更多的民族复杂性。伊斯兰教还将苏菲派带到了印度。苏菲派最初是在中东更深入地教授穆罕默德的伊斯兰教真理。苏菲派涉及神圣伦理的实现。

穆斯林统治印度:

印度曾面临许多侵略者,但在军事和文化层面上都没有实质性的挑战。波斯人和希腊人以高度发达的文明对抗印度。穆罕默德·本·卡西姆于公元712年在印度建立穆斯林统治后,伊斯兰教广泛传播,并给人们的社会和宗教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穆罕默德·本·卡西姆引进了伊斯兰制度,并以他的品格和慷慨为榜样,给印度社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伊斯兰教作为一种信仰和生活体系,因其简单和人道主义原则,在次大陆赢得了众多追随者。在穆斯林出现之前,许多外国人来到印度,但他们都被印度社会同化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社会和宗教观念与印度教的观念大相径庭,以至于穆斯林入侵者无法被印度社会吸收。伊斯兰教是一种明确的信仰,一神论信仰和排他性的宗教观使其不可能被印度教吸收。在他们逗留印度期间,穆斯林使相当多的当地人皈依伊斯兰教。然而,在整个这一时期,穆斯林仍然是一个少数群体。然而,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逐渐在行政、文学和宗教等各个领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人类兄弟情谊的理念、对一个神的信仰、对神的完全臣服,这些都是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给前印度思想家和改革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由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相互影响,产生了两个宗教运动,即穆斯林中的苏菲派和印度教徒中的巴克提派。

伊斯兰教对印度社会的主要影响:

在伊斯兰教传入印度之前,印度人民被分成几个宗教派别,印度教和其他宗教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当伊斯兰教被引入次大陆时,它以其简单易懂的原则吸引了众多追随者。伊斯兰教的引入彻底改变了印度社会,使其成为一个友善的社会团体。伊斯兰教给印度受压迫的阶级带来了福音,他们的生活因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而变得悲惨。大多数皈依伊斯兰教的印度穆斯林属于印度社会的下层阶级。此外,这些穆斯林也属于不同印度王国的统治家族。其中一些统治者是印度教徒,他们实际上属于印度社会的武士种姓,并皈依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为他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是他们在印度社会从未经历过的。伊斯兰教向他们展示了受人尊敬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感受到了作为人的感觉。伊斯兰教给次大陆人民注入了不同的思想和情感。

社会影响:

当伊斯兰教传入印度时,印度被分成了几个教派和阶级。伊斯兰教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印度社会在婆罗门的严格控制下与世隔绝了几千年,因此,深居简出的习俗就是伊斯兰教影响的结果;它已经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文化影响:

伊斯兰教对印度人的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影响。印度教徒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伊斯兰教的思想和信仰。伊斯兰教对印度文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永久地影响了人类所有领域的发展,如语言、服饰、所有艺术形式、建筑、城市设计、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相反,穆斯林入侵者的语言通过与当地语言的接触而变成了使用阿拉伯文字的乌尔都语。穆斯林将帕西语引入了次大陆。在莫卧儿时期,帕西语成为整个次大陆的官方语言。甚至印度教徒也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通过这些语言的互动,出现了乌尔都语和印地语等新语言。

印度的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印度第二大宗教,占该国人口的14.2%。早在公元7世纪,商人来到沿海的马拉巴尔和康坎-古吉拉特,伊斯兰教首次传入印度西海岸。伊斯兰教于12世纪通过突厥人的入侵传入印度北部,此后成为印度宗教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几个世纪以来,印度各地的印度教和穆斯林文化发生了重大融合,穆斯林在印度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阿拉伯与印度的互动:

有一些历史证据表明,阿拉伯人和穆斯林从伊斯兰教早期甚至在伊斯兰教传入阿拉伯之前就与印度和印度人互动。阿拉伯商人将印度人开发的数字系统传播到中东和欧洲。早在8世纪,许多梵文书籍就被翻译成阿拉伯语。梵文文本在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统治期间(754-75年)开始被翻译。人们普遍认为波斯语和梵文文本很少,因为它们确实是最早被翻译的。

教派:

印度穆斯林中有许多教派。大多数人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而相当一部分人属于什叶派。还有少数人,逊尼派和什叶派也被认为是苏菲派。

逊尼派:

印度逊尼派大多遵循哈乃斐派的伊斯兰教法。大多数印度逊尼派信徒都信奉巴雷利运动,该运动由巴雷利的艾哈迈德·拉齐·汗于1904年创立,旨在化解南亚人对传统伊斯兰教的理解和实践,并回应德奥班迪运动的改革尝试。19世纪,印度成立了德奥班迪运动,这是一场逊尼派伊斯兰教的复兴运动。它以德里东北部的小镇德奥班达命名,该运动最初的宗教学校或神学院就建立在这里。从早期开始,该运动就受到瓦哈比派的影响。少数印度穆斯林也信奉圣训运动。

什叶派:

什叶派穆斯林是印度穆斯林中的少数群体。然而,印度没有进行过关于教派的特别人口普查,但《印度时报》和《每日新闻与分析》等印度消息来源报道,2005-2006年中期,印度什叶派人口占印度穆斯林总人口的25%至31%。根据一些国内和国际消息来源,印度什叶派人口是世界第二大人口。

霍贾斯:

霍贾斯是一群皈依伊斯兰教的南亚人。在印度,大多数霍贾斯生活在古吉拉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拉贾斯坦邦和海得拉巴邦。几个世纪以来,许多霍贾斯也移居并定居在东非、欧洲和北美。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特别是在阿迦汗案之后,相当一部分少数人分离并皈依了十二伊玛目逊尼派伊斯兰教。苏菲派:

苏菲派(伊斯兰神秘主义者)

苏菲派在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传播伊斯兰教方面非常成功,因为苏菲派信仰体系和实践的许多方面与印度哲学文献中的非暴力和月神论相似。苏菲派对伊斯兰教的正统态度使印度教徒更容易实践HazratKhajaMuinuddinChisthi、QutubuddinBakhtiarKaki、NizamuddinAuliya、ShahJalal、AmirKhusrow、AlauddinSabirKaliyari、AtaHussaainFaniChisthi训练苏菲派在印度不同地区传播伊斯兰教。在印度建立了一个伊斯兰帝国,苏菲派总是为原本可能相当冷酷和严酷的统治增添一丝色彩和美丽。苏菲派运动还吸引了来自工匠和贱民社区的追随者;他们在弥合伊斯兰教与本土传统之间的距离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阿赫迈迪亚:

阿赫迈迪亚运动由米尔扎·古拉姆·艾哈迈德于1889年创立。他声称自己是穆斯林等待的弥赛亚和马赫迪,最初在联合省、旁遮普省和信德省获得了大量追随者。阿赫迈迪亚派声称,阿赫迈迪亚运动也被视为伊斯兰宗教对19世纪印度广泛传播的基督教和雅利安社团传教活动的回应。古拉姆·艾哈迈德死后,他的继任者从卡迪安领导阿赫迈迪亚社区,直到1947年巴基斯坦成立,该社区一直是该社区的总部。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将阿赫迈迪亚确定为伊斯兰教的一个教派,与逊尼派、什叶派、博赫拉派和阿加哈尼派不同。印度有大量阿赫迈迪亚人口。他们大多居住在卡迪安地区的拉贾斯坦邦、奥里萨邦、哈里亚纳邦、比哈尔邦、北方邦和旁遮普邦。

负面影响:

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印度教徒的生活不再有持续的进步。

(1)普尔达制度: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统治严重影响了印度妇女的地位。女孩的出生被视为不祥之兆。因此,杀害女婴的习俗在印度教徒中广泛传播。普尔达制度,即妇女与男子隔离,在印度教统治初期并不存在,印度教社会引入了这种制度,妇女通常隐居在家庭中。

(2)童婚和殉夫制度:社会引入了童婚。逐渐地,童婚被强制执行。印度教女孩早婚以避免被穆斯林强行勒索成为习俗。殉夫制度是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社会弊病。在穆斯林统治期间,妇女被要求在婚姻生活中严格忠诚。印度妇女的状况大大恶化,妇女对男性亲属或丈夫的依赖成为印度社会的突出特征。

(3)奴隶制:奴隶制在穆斯林传统中很常见。苏丹、埃米尔和贵族都把男人和女人当作奴隶。因此,由于穆斯林的存在,印度出现了奴隶制。

(4)更加严格的种姓制度:伊斯兰教的传教热情旨在将印度教徒转变为穆斯林,这迫使印度教徒在观点和实践上保持正统,以保护他们的宗教和文化免受伊斯兰教的冲击。印度教徒对种姓和婚姻的限制变得更加严格。还规定了有关种姓和婚姻的新规则。

(5)皈依:当印度社会变得更加僵化和保守时,低种姓的苦难大大增加。由于这个原因,低种姓的印度教徒,特别是贱民皈依了伊斯兰教。

积极影响:

伊斯兰教对印度社会影响的消极方面讨论如下:

(1)宗教影响:伊斯兰教给印度带来了人类平等的观念、对宗教的自豪感和法律体系。伊斯兰教传达了世界大同的理念,在社会中引入了平等,拒绝了种姓制度和贱民制度。

(2)对上层印度教徒的影响:上层印度教徒受到伊斯兰教服饰、礼仪、娱乐和其他活动的影响。战争艺术也因与伊斯兰教的接触而受到影响和发展。印度教徒采用了Biryani、Kabab和Palan等穆斯林食物。

(3)音乐:印度音乐和乐器也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印度乐器经过改良,并产生了新乐器,即由印度乐器和Mirdenga改良而产生的塔布拉鼓。印度音乐和伊尔尼音乐体系的融合导致了轻歌的演变。由于与穆斯林歌手的接触,印度古典声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4)建筑:印度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融合和综合导致了新建筑风格的演变。根据TaraChand的说法,“工艺、装饰丰富性和总体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印度教的,拱廊形式、朴素的穹顶、光滑的墙壁和宽敞的内部空间都是穆斯林的强加。在建筑领域,新的风格开始出现,其中红堡、德里贾玛清真寺、顾特卜塔、泰姬陵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5)语言和文学:印度教和穆斯林的接触导致了语言的综合。乌尔都语是波斯语、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词汇的混合产物,是源自梵语的概念和语言的混合产物。乌尔都语成为人们的语言。印度语也受到穆斯林的影响。印度文化反过来又影响了伊斯兰元素。事实上,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为印度共同文化遗产的演变做出了贡献。

结论

从以上讨论中,我们可以说,伊斯兰教对印度社会的影响是平稳的。长期的交往使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这两个不同的群体越来越接近,结果印度文化的发展带有伊斯兰色彩。但印度文化本身又影响了伊斯兰元素。事实上,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为印度共同文化遗产的演变做出了贡献。

来源:https://www.erpublications.com/u ... if-ansary_XLQTH.pdf
http://localhost/sk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28


8

主题

6

回帖

4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2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6: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突厥-波斯对印度文化的的影响

从13世纪的库特布丁·艾巴克到16世纪的巴布尔,来自波斯和中亚的突厥-波斯统治阶级对南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将他们自己的波斯和中亚文化与本土吠陀文化融合在一起。今天,这不仅体现在伊斯兰教的盛行上,还体现在该地区许多其他方面。例如,标志性的泰姬陵由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于1653年建造,借鉴了帖木儿王朝大圆顶和“天堂花园”的建筑风格,将本土文化和波斯文化融为一体。

1.jpg
波斯和中亚与印度次大陆相邻(1400年代)

波斯语一直是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历代王朝的官方宫廷语言。在这个时代,印度教或穆斯林上层阶级精通波斯语并不罕见。乌尔都语和印地语的起源地印度斯坦语吸收了许多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借词,孟加拉语和其他南亚语言也是如此。

苏菲主义的堡垒

伊斯兰教是印度次大陆突厥-波斯影响的典型组成部分,而苏菲主义是这一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菲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精神学科,侧重于伊斯兰教的内在维度。继承了古典波斯和阿拉伯学者的思想,著名人物如莫伊努丁·奇斯蒂(卒于1236年)和尼扎姆??丁·奥利亚(卒于1325年)将苏菲主义知识传播到次大陆,并为该地区最主要的苏菲教派奇什提托里卡奠定了基础。印度的苏菲学术阶层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统治阶级提供了合法性和支持。

然而,该地区的苏菲派却被与伊斯兰教核心教义直接对立的信仰和习俗所毒害,其中最主要的分歧就是shirk(多神教)。这种信仰源自前伊斯兰时代突厥萨满的观念,认为萨满拥有神奇的力量,与不可见的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信仰逐渐渗透到波斯苏菲派,然后传播到印度次大陆。人们相信苏菲派皮尔代表真主进行求情,直到今天,人们在dargahs(神殿)直接向这些已故的皮尔祈祷,这已是司空见惯。许多人相信他们拥有无与伦比的接触不可见事物的能力,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奇迹。这些信仰显然违背了伊斯兰教义。

逐渐从印度教皈依

中世纪印度教在次大陆的不同地区差异巨大,但有一些共同的核心理念。南亚人从印度教皈依伊斯兰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两种不同传统之间的融合相当普遍。例如,波斯伊斯兰故事翻译成本土语言时融入了本土吠陀文化的元素。在孟加拉,印度教神灵“Prabhu”和“Niranjan”被用来指代真主,阿拉伯乡村被描述为有芒果树和咖喱饭,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主题被融入伊斯兰故事中。因此,在中世纪的次大陆,伊斯兰教和印度教是融合的。

毫不奇怪,这种综合的残余今天仍存在于南亚伊斯兰文化中。无论是纪念“神”湿婆与萨蒂结婚的哈尔迪(holud),还是暗示古老吠陀宗教传统的触摸长辈的脚,本土仪式在次大陆的伊斯兰教实践中一直存在。最近民族主义的兴起也意味着源自印度教的庆祝活动,如Vaisakhi(PohelaBaishakh—新年),在当今的穆斯林社区中很常见。穆斯林往往忽视了我们许多文化习俗的多神论基础,而这些多神论可能会危及我们的来世。

8

主题

6

回帖

4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2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6: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北印度深受穆斯林文化的影响?
https://www.quora.com/Why-is-Nor ... -the-Muslim-culture

伊斯兰教随着香料贸易传入印度,在公元 712 年穆罕默德·本·卡西姆征服卡拉奇之前,阿拉伯商人就从马拉巴尔海岸交易香料。这一年被认为是穆斯林开始征服印度次大陆的里程碑之年。

加兹尼马哈茂德(他是土耳其人,虽然他来自加兹尼,但他是马穆鲁克)在公元 1000 年至 1027 年间入侵印度西北部,征服了旁遮普、布兰德沙哈尔、马图拉、卡瑙杰和瓜廖尔,在这 27 年中,他入侵了 17 次。

三位诗人阿米尔·胡斯罗、阿布尔·哈桑和阿尔·巴鲁尼创作了赞美加兹尼·马哈茂德的歌曲,并用几行诗句描述了印度社会。

来自 Ghaur 的另一个土耳其部族开始壮大自己,征服了加兹尼,将其统治者赶下台,并与 1191 年起统治阿杰梅尔和德里的 Prithviraj 开战(塔里安之战),Ghauri Mohammed 很快被击败。他于次年卷土重来,杀死了 Prithviraj,他的将军 Qutubuddin Aibak 征服了德里、密拉特、阿里格尔,Ghauri 占领了卡瑙杰,赶走了 Jaichand。

从 1193 年起,几乎整个北印度都处于穆斯林统治之下。库特布丁·艾巴克、他的土耳其奴隶和军队中的一名将军被允许留在印度,他建立了奴隶王朝苏丹,并将他的帝国从德里扩展到孟加拉。

这个奴隶王朝被 Khiljis(又是土耳其人)取代,Khiljis 又被 Tughlak(又是土耳其人)取代。在图格拉克统治者 Nasiruddin 统治的最后时期,Taimur 袭击并洗劫了德里,这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德里的穆斯林统治者分裂成多个派系,北部的土耳其人、阿富汗人、Sayyeds 和 Lodhis 之间开始内斗,而南部则在印度教国王的领导下独立。

当莫卧儿人于 1526 年来到印度并击败洛迪王国时,穆斯林已经在印度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500 年,而信德和木尔坦则被穆斯林统治了 800 年。莫卧儿王朝的统治一直持续到奥朗则布,此后它失去了土地和权力,直到 1857 年印度士兵叛变后灭亡。奥朗则布死后,马拉地人、旁遮普人、拉贾斯坦邦当地酋长和贾特人也曾短暂统治过该地,直到英国人将所有人都纳入他们的势力范围。

正如我们在1191年的塔拉因战役之后看到的,北印度省份在700年的时间里直接处于穆斯林统治者的控制之下,这自然在该地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8

主题

6

回帖

4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2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6: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莫言 于 2024-9-11 16:58 编辑

印度的南方为什么比北方富裕?
https://www.sohu.com/a/682036843_121687414

全球十大经济体当中亚洲占了三个,除中国和日本之外,还有印度。印度被称为是经济增长最快,也是最不平衡的新兴经济体,因为其本土贫富分化问题非常严重,不仅资本、财富被少数富人垄断,就连南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着云泥之别。

印度南北分界线是中央邦的温迪亚山脉,山脉以北的地方为北印度,主要城市有新德里;山脉以南的地方为南印度,主要城市有孟买、班加罗尔和金奈。然而,据数据统计,印度南部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远高于北方。

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从地形地貌上看,北方条件比南方更容易发展农业经济。南方位于大部分土地都处在高原地区,平原占地面积很少。而北方区域拥有恒河平原,平原占地面积多,非常适合发展农业。

按理来说,北方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经济发展应该不会太差,可印度的发达地区却普遍集中在南方,而北方的个别邦还是印度最穷的邦,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印度南富北穷?而印度的南北差距从何而来?

一、雅利安人侵入,开启南亚侵略史

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在印度河流域,而印度河流域文明起初发现于哈拉帕地区,所以也被称作是哈拉帕文明。在当时,哈拉帕有着较为发达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并且已经建成一定规模的城市网,而这一文明的创作者,就是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

▲印度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虽孕育着灿烂的远古文明,但这个地方却并不太平,这与南亚次大陆的地形地貌条件脱离不了关系。南亚次大陆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版块的位置,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东部是若开山脉,西部是苏莱曼山脉,而南部是印度洋。

▲南亚次大陆地形图

按理来说,这些山脉应该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结果西北部兴都库什山脉偏偏开了缺口(开伯尔山口),把全封闭的隔绝地形变成半封闭地缘地带,为后来的外族打通了侵略之路。

▲开伯尔山口

第一个侵入南亚次大陆的异族是发端于南俄平原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公元前1750年左右,雅利安人驾马拉战车从次大陆西北部山口进入印度河流域,用武力征服了没有军事战斗力的达罗毗荼人,将其城市文明占领后,创建了吠陀文明。

达罗毗荼人则被赶到了南部定居生活,所以二者的身份有了地域上的转变,原来的土著北方人转变成南方人,而外族却成为了后来的北方人。

▲雅利安人迁徒

雅利安人的到来,开启了南亚次大陆被外族蹂躏的历史,其北部长期以来都处在不断被强国邻邦侵扰的黑暗时期。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除了上述提到的“南亚次大陆的地形地貌”外,还跟印度的种姓制度,以及四分五裂的政权有关系。

雅利安人把自己看成是优等种族,为了彰显地位,炮制出种姓制度的模型。刚开始是以肤色划分等级的,他们是白皮肤的高加索人种,所以把黑皮肤的达罗毗荼人划为最低种姓。后来从印度河流域向东扩张到北部恒河流域之后,雅利安人不断融合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风俗习惯,从游牧民族转变成了农耕民族。

开启农耕生产之后,印度雅利安人的社会生产力开始提高,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形成,并诞生出了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是彼此共生的,这一时期的雅利安人认为以黑白划分等级,已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的演变,所以为了赋予各个阶级不同的权力、职业、以及地位,他们创立了瓦尔那制度(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是从吠陀教演变而来的,而吠陀教是由雅利安人的部落信仰与达罗毗荼文化结合而成的

瓦尔那制度使印度的社会结构出现分散性的特征,因为其清楚划分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阶层。不同的等级阶层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生活。雅利安人受其影响,逐渐分割成多个部落集团,遍布整个南亚次大陆北部。

到了吠陀时代后期,各集团之间彼此相互隔阂,甚至产生敌对关系,所以他们开始从部落过渡到国家,在北部建立起以血缘和地域为基础的十六雄国。十六雄国的出现标志着吠陀文明的结束,北印度由此进入到列国时代。

群雄并举的列国时代战争频发,各种姓已无法维持原来的社会秩序,加上婆罗门教的祭司特权多,祭祀形式还繁琐,其宗教教义不能再满足人民的需要,因此反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开始兴起。

沙门思潮是其他宗教思想流派的总称,主要代表宗教是佛教,其创始人是维护刹帝利种姓利益的释迦牟尼,所以佛教的兴起也是刹帝利种姓的崛起,刹帝利取代了婆罗门成为最高种姓。

当时的佛教受到十六雄国中最强王国“摩揭陀国”的支持,发展到孔雀王朝时期更是到达鼎盛阶段。因为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坚持“以佛治国”,不仅在全印大力推广佛教,还把佛教从印度本土宣扬到了世界,使其在亚洲各地广为流传。

▲摩揭陀国遗址,孔雀王朝是摩揭陀的奴隶制王朝

孔雀王朝建立了印度史上第一个帝国政权,将四分五裂的王国逐个兼并之后,统一了南亚次大陆北部。到了阿育王一代,更是为了扩充疆土,向南部的羯陵伽王国扩张,并且在完胜羯陵伽之后,基本征服了南亚次大陆上的绝大部分领土。

虽然建立了统一政权,但北部帝国中心对南部等周边地区控制非常松散。原因是南北地区沟通困难,次大陆内部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封闭性特征,南部位于德干高原的位置,被众多河川切割,内部残丘地沟很多,加上南北之间被温迪亚山脉阻隔,交通非常不便。

正是因为地理内因,才给印度创造了有力的分裂环境,所以阿育王一死,孔雀帝国迅速瓦解,南部脱离了统治,而北部陷入分裂状态。

▲紫色区域为孔雀王朝领域,温迪亚山脉为南北线

二、本土宗教发展,伊斯兰占领北部

笈多王朝时期,婆罗门教以印度教新身份复兴,当时出现一位宗教改革者商羯罗,他吸收佛教的优良之处,将婆罗门教逐步改良成印度教。印度教兴起之后,并没有对佛教及其他宗教进行打压,所以这一阶段的印度宗教,都在以不同形式自由发展。

可惜这种局面还是随着笈多王朝的瓦解,以及外族入侵而幻灭。因为北部重回小国林立时期,印度教在北部的发展开始呈下降趋势,而南方因地形原因极少被外族侵扰,政治经济发展较为平稳,印度教开始把活动重心转移南方,在南部扎根发展。

南部居民除了由达罗毗荼人构成以外,还有一部分是雅利安人与达罗毗荼人通婚及同化出来的民族,比如泰卢固人、大拉塔人等。南部被雅利安人文化渗透之后,也形成了种姓制度,但他们的种姓制度比较稳定,印度教在南部的发展更顺利。

▲南部印度教安曼神庙遗址,16世纪开始被修复

北部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崛起的伊斯兰势力开始对印度发动侵略战争。其实早在公元8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穆斯林商人进入印度境内,他们与当地人通婚之后,形成了印度最早的穆斯林居民群体,为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来阿拉伯人打开印度门户,用军事手段占领西北部信德之后,穆斯林才开启对印度的征服统治。

由于阿拉伯势力没有深入到整个北部,所以他对印度的政治影响不深,真正对印度造成影响的是中亚地区崛起的穆斯林。他们是军事实力很强的突厥人,很快就将四分五裂的北部占领,在北部建立起第一个伊斯兰教政权德里苏丹国。

▲德里苏丹国时期的宣礼塔

德里苏丹国早期的伊斯兰教还处在缓慢发展的阶段,因为当时印度境内的穆斯林人口有限,大部分都是阿拉伯人以及后来迁移过来的突厥人,加上本地宗教也在对伊斯兰教进行抵抗,所以改信伊斯兰教的当地居民不多。

后来他们通过强硬手段,逼迫当地人信仰伊斯兰教,并残害佛教僧侣,致使佛教在印度本土消失之后,改变了印度的宗教政治格局。

到了16世纪,德里苏丹国被具有蒙古血统的莫卧儿帝国取代。莫卧儿帝国是印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最后一位君主奥朗则布是一名狂热的伊斯兰教教徒。为了把伊斯兰教变成莫卧儿帝国的正统宗教,他执行反印度教政策,不仅对印度教教徒赶尽杀绝,还将其寺庙逐一铲平,改建成清真寺。

▲莫卧儿帝国皇家清真寺“贾玛清真寺”

为了巩固政权,他将大量土地分封给伊斯兰教封建主,导致帝国疆域面积大大减少。所以为了扩充领土,他开始向德干地区南下扩张,当时除了印度半岛最南端土地之外,基本统一了南北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印度史上第二个政权相对统一的帝国。

穆斯林的侵入给了印度本土宗教很大的冲击,他们激进式的统治,不仅改变了印度教占优势的局面,还给了佛教毁灭性的打击,最后激起了民族宗教矛盾,当时印度境内接二连三爆发了反穆斯林政权的起义。

▲莫卧儿帝国不同时期版图

南部由于山高皇帝远,在起义爆发之后相继脱离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而北部的伊斯兰教封建主为了征伐抢夺北部领土,也开始叛出莫卧儿帝国,加剧了帝国的分裂。

北方长期以来都在被异族外教袭扰,阻碍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结构及其不稳定。而南方受益于地形阻隔,不容易被异族势力袭扰,能够较为平稳的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到了殖民时期更是与北部拉开了距离。

进入殖民时代以前,印度还处在莫卧儿帝国的统治当中,直到奥朗则布去世之后,莫卧儿才开始走向衰弱灭亡。

由于莫卧儿对南部的统治不是很稳固,所以衰弱之后,南印度就自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公国。而北印度则陷入内战频发、政权割据的混乱阶段,并且被邻邦强国侵扰。英国就是在这个节骨眼闯进来的,他不仅结束了印度的封建时代,还拉开了印度殖民时代的开端,完成了印度不曾有过的统一。

三、英国统治印度,南北之间的差距

英国入侵印度初期以东印度公司为代表,建立之初只是为了与印度进行贸易往来,积累原始资本,所以是以和平贸易者的身份进入印度境内的。

印度南方领土虽比北方小,土壤环境也不比北方优越,但三面临海拥有良好的港口,会有更好的贸易发展,东印度公司起初在南印度港口城市建立了大批的商馆和贸易据点,经营丝绸、茶叶、香料等贸易商品。

▲东印度公司

渐进发展起来之后,他们为了确立自己的贸易地位,还在东部加尔各答、西部苏拉特、南部马德拉斯及孟买建立了工厂,逐渐垄断了英印贸易,成为了英国在印度政治事务的代理公司。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角色,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东印度公司通过1757年普拉西战役,征服了孟加拉、马德拉斯、迈索尔等土邦,成为了印度土邦王公的宗主。与土邦建立起藩属关系之后,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对印度开启了“花样掠夺”之路。

▲普拉西战役

印度土地实施的是原始公有制,持有者是农村公社,所以土地不能进行买卖。而英国到来之后,开始在北方的比哈尔、孟加拉等地区实施固定税额制,不仅把从莫卧儿帝国手中拿走的代理征税权,卖给了柴明达尔(对地主的称呼),还承认他们是保税区的地主,导致北方土地全集中在富人手里,破坏了传统土地制度以及农民的利益,加速了农村公社的破产。

东印度公司为了满足海外市场,还一味的生产经济作物,导致北方的孟加拉等地发生大饥荒,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而完成英国本土工业革命之后,还以自由贸易为由,对出口到印度的商品征收象征性关税,导致英国倾销到印度的工业品急剧增多,对印度传统手工业造成沉重打击。

南方不怎么依赖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转变对他们影响不大,而传统手工业虽然被摧毁,但英国将很多棉纺织工厂都建立在了孟买,加上当时的铁路网基本围绕孟买、马德拉斯等重要港口城市,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印度南部工业的发展,所以南方的政治经济道路,会走得比依赖传统型经济的北方顺利很多。

▲英国为了推动货物运输,加强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在印度本土建成了铁路网,图为其在南部马德拉斯地区建设的铁路

其实东印度公司殖民期间,也有带来一部分积极影响。他们为了促进贸易,在印度推行西方教育,间接把英语普及向印度全境。西方势力侵入以前,南北方因为民族、宗教,文化不同,常用语言也不一样,而英语普及之后有了沟通媒介,加强了南北方之间的联系。

种姓制度也在英国殖民势力的冲击之下开始衰弱,工作以技能划分职能和分工,而不是以种姓,社会地位也一样,只与工作、财产以及收入情况挂钩,减弱了种姓制度的影响。而且他们还向印度移植了英国的法律制度,完成传统制度向近代资本主义法制的转变。

这种影响在印度独立之后还在延续,南方独立后的社会转型比北方顺利,因为其重视教育和卫生,建立了许多社会基础设施,而良好港口条件和铁路建设,也带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再加上政治经济政策比北方好,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资,所以南方得到了更好的治理。

▲南方城市班加罗尔,印度的“硅谷”

北方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英国统治后期通过“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加上后来东西巴基斯坦分离,引发了很多民族问题和宗教矛盾,导致印度北方的东部边境和西部边境极不稳定,一定程度影响了北印度地区的社会稳定。特别是克什米尔地区刚好位于印度的西北部,经常会遭受到恐怖主义的袭扰。各种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印度北方经济落后南方的局面。

8

主题

6

回帖

4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2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7: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对印度文化的影响
https://www.ktlyst.org/resources-more.php?id=67

印度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国家。它具有吸收不同宗教和文化的自然能力,并与这些宗教和文化接触,并将它们融入自己的文化。宗教文化融合是印度文明的显著特征。印度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它缺乏集体认同,这有利于不同文化的融合。因此,印度教忽视了通过贸易往来、传教、入侵和征服传入印度的外来宗教,从未感到受到其中最狂热和最原教旨主义的威胁。在印度社会文化环境的大熔炉中,团结一致的平等主义伊斯兰教社区也经历了奇迹般的转变,并打上了以多样性为主的烙印。

在前伊斯兰时期,阿拉伯人与印度人有着密切的商业和文化关系。印度-阿拉伯友谊可以追溯到历史上非常古老的时期,当时印度和阿拉伯水手驾船穿越大海,建立了商业联系。因此,阿拉伯商人在印度西海岸建立了永久定居点,这对印度-阿拉伯文化关系的交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这两个文明也一直保持着联系,相互交换商品、思想、文化和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阿拉伯关系一直走在一条独特的轨道上,大量人口以朝圣和劳工移民的形式从印度流向阿拉伯世界,反之亦然。

根据犹太人的记录,所罗门王统治时期(约公元前800年),船只每三年会访问东部港口一次,带回“金银、象牙、猿猴、孔雀、Almug树或Amlug树和宝石”。他们的目的地是印度的奥斐港,即孟买附近塔纳区的索帕拉。另一方面,关于奥斐,人们也推测喀拉拉邦海岸最有可能的地点是特里凡得琅区的Poovar,尽管一些印度学者也认为Beypore是可能的地点。季风的认知促进了穿越印度洋的航行活动。印度船只从古吉拉特邦的布罗奇港出发,前往阿拉伯和非洲沿海城镇,满载木材、大米、食用油、棉花和蜂蜜,并带回珍珠、枣和葡萄酒。阿曼和也门水手用来造船的柚木来自喀拉拉邦西海岸的马拉巴尔。海湾阿拉伯港口从印度进口布料、食品凝灰岩、木材和金属,而珍珠则是从海湾阿拉伯出口到印度的主要商品,然后销往世界各地。印度港口已成为阿拉伯贸易的银行中心,而印度卢比从17世纪开始在海湾阿拉伯港口普遍使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海湾阿拉伯地区在1947年之前对印度的经济依赖以及印度在该地区深远的文化和政治影响使得当地人对印度和印度人的评价与现在他们对西方和西方人的评价一样高。

为了了解阿拉伯人和印度人是如何接触的,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在文化、宗教和贸易领域的互动如何,以及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印度文化、风俗和传统、艺术和建筑等。我试图在本文中从历史角度详细阐述这些关系和影响。

印度阿拉伯文化的融合和影响:印度从未渴望孤立地生活,始终向世界各地的人民和文化敞开大门。宽容和所有信仰和种族共存的哲学一直是其文明的精髓。它仍然是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大熔炉,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印度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持续互动是动态的、多样的和多维的。然而,这种互动的影响和力量在文化、思想和宗教领域非常明显和持久。事实上,过去的文化联系使这两个地区更加接近彼此,并为在当代维持类似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有大量历史证据证明这种文化联系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正如我们在宗教资料中发现的那样,人类始祖亚当被认为登陆锡兰(斯里兰卡),经印度到达阿拉伯。最后,他在沙特阿拉伯遇见了夏娃。亚当被认为登陆达吉纳(即印地语中的达克辛),意思是南方。亚当从天上来到印度,并在这里居住了一百年。他从斯里兰卡迈出了第一步,斯里兰卡当时是大印度的一部分。

香水和香料等多种商品从南印度运往阿拉伯世界。据说,这些都是人类始祖亚当从天堂带来的礼物的美好回忆。此外,椰枣:柠檬、香蕉和番石榴也被认为是他在印度发现的礼物之一。印度穆斯林不仅具有多元宗教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奇妙的科学和传奇资产,还被认为是四个具有优秀特征和丰富文化维度的国家之一:波斯、印度、罗马和中国。例如,著名阿拉伯学者贾希兹也曾这样评价他们:“印度以算术、占星术、医学的奥秘、地图、木材、图像和许多奇妙的行业而闻名。

《旧约》充分证明了所罗门时期印度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海上贸易关系。在前伊斯兰时期,阿拉伯人与印度人有着密切的商业和文化关系。印度和阿拉伯的友谊可以追溯到历史上非常古老的时代,当时印度和阿拉伯水手驾船穿越大海,建立了商业联系。结果,阿拉伯商人在印度西海岸建立了永久的定居点,这对印度和阿拉伯文化关系的交流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定居在海岸的阿拉伯商人与当地妇女通婚,并在印度西部海岸定居。这些阿拉伯商人的后代在印度和西方世界之间建立了繁荣的贸易。康坎的“纳威特”族群和泰米尔东部海岸的“拉拜斯”族群也是阿拉伯商人的后裔,他们早在穆斯林征服印度之前就在这些地区定居,并且是航海和航海工作的专家。

因此,阿拉伯商人在印度与罗马帝国以及印度与埃及之间建立贸易关系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埃及通过阿拉伯商人直接从印度进口宝石、香料、香和细布,或通过定居在亚丁和索科特拉等不同阿拉伯港口的印度商人进口。

因此,在伊斯兰教出现之前,印度和西亚人民已经相互贸易了2000多年,在对方的土地上生活了很长时间,熟悉对方的宗教、文化、习俗和传统、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随着伊斯兰教的出现,不仅商业关系得到加强,而且更深层次的关系,包括宗教和文化联系也开始建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巩固,这种影响和影响仍然在彼此的生活和文化传统中可见。就这样,印度在当地建筑、服饰和饮食方面对海湾地区阿拉伯人的文化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印度风格的建筑一直占据着海湾沿岸,海湾阿拉伯人使用印度头饰,阿拉伯海湾皇室部分人使用克什米尔披肩作为头巾。海湾阿拉伯人和伊朗人非常喜欢印度菜,他们吃咖喱羊肉和鱼配印度米饭,味道鲜美。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味的印度比尔亚尼饭、鸡肉坦杜里、烤肉串,甚至不起眼的萨摩萨三角饺都成了海湾阿拉伯美食的标准菜品。

中世纪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学者都曾详细设想和描绘过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对印度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并意识到这一点。许多学者和作家的思想和观点也揭示了伊斯兰教及其信徒对印度文化和宗教的深刻影响。尽管我们发现作者们一致同意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对印度文化的贡献和影响,但很少有学者和作家对其对印度宗教的影响持保留态度。学者们断言,印度文化的融合产生了一种复合文化。印度自由运动推动了对这种复合文化的认同和推广。因此,那个时代的学者和作家们提出了印度教和穆斯林在印度的融合。伊斯兰教对印度的贡献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承认。在社会领域,伊斯兰教的贡献在放松严格的种姓制度方面得到了认可。民族主义的兴起或对殖民势力的综合文化抵抗记录了穆斯林的显著贡献。穆斯林兄弟会丰富了中世纪印度文化的经济份额。许多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作家都记录了这方面的各种贡献和影响。然而,伊斯兰教对印度教的影响也遭到了一些学者和作家的强烈反对。

因此,当我们探讨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对印度印度教思想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时,可以从塔拉·昌德等学者提供的一些统计数字和资料中看出,历史记录也提供了这样宝贵的信息。历史记载表明,穆斯林早在公元八世纪甚至更早就来到了南印度西海岸,公元十世纪就来到了东海岸;他们很快就遍布整个海岸,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政治和社会的巨大影响力。一方面,他们的领导人成为部长、海军上将、大使和税农;另一方面,他们使大批信徒皈依,传播宗教思想,建立清真寺,修建陵墓,成为圣人和传教士活动的中心。因此,可以不加推论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在南方印度教的发展中,发现了任何在公元七世纪后出现的外来因素,而这些因素又不能用印度教本身的自然发展来解释,那么,这些因素很可能是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当然,前提是这些因素与伊斯兰教的本质没有冲突”。塔拉·昌德(TaraChand)认为,宗教和印度教体系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穆斯林思想,正如他所说:“南方宗教思想的发展表明,穆斯林思想越来越多地被印度教体系吸收”。他进一步解释说:“商羯罗(Sankara)、拉玛努阇(Ramanuja)等人的哲学根源于过去的体系,它们的呈现方式是原创的,但就后者而言,它们似乎并没有完全不受当时在该国流动的新思潮的影响而成长起来。但是,如果对于他们的情况只能做出很大程度上推测性的判断,那么证据几乎毫无疑问地表明,Virsaivas和Siddhars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

在独特的印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穆斯林给予了足够的支持。来到印度并定居的穆斯林一直生活在印度教徒的包围之中,因此,与他们长期敌对的状态是不可能的。相互交流导致了相互理解。许多改变信仰的人与他们离开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在第一次征服的冲击结束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准备找到一种邻居般的生活方式。寻求新生活的努力导致了一种新文化的发展,这种文化既不是纯粹的印度教文化,也不是纯粹的穆斯林文化。但它确实是一种印度教-穆斯林文化。印度教宗教、印度艺术、印度文学和印度科学不仅吸收了穆斯林元素,而且印度文化的精神和印度思想的本质也发生了改变,穆斯林也通过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改变做出回应”。

因此,当穆斯林抵达印度并在印度永久定居时,他们被印度教社区所包围;随后他们开始在一种混合的社交氛围中生活。因此,区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对彼此的影响和贡献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在穆斯林和印度人的文化交流中,很难准确评估彼此的份额,穆斯林确实从印度获得了很多思想,也许印度通过伊斯兰教获得了自己贡献的反映,基督教和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确实深深地影响了伊斯兰教,因此一些作家在印度教中找到了这些体系的踪迹。但事实是,通过与伊斯兰教的直接接触,印度教吸收了许多元素,并且这些元素以伊斯兰模式传入印度”。

十四世纪以后,双方都试图使印度教和穆斯林信仰趋于一致。这种融合对印度教的宗教、艺术、文学和科学产生了影响,在文学领域吸收了许多穆斯林元素,正是由于穆斯林的影响,印度才建立了乌尔都语和印地语等本土文学媒介。在科学领域:“印度天文学家从穆斯林那里借用了许多技术术语,穆斯林计算了经纬度和日历(Zich)的各种其他项目,并在占星术中建立了一个他们称之为塔吉克的分支。印度医学从穆斯林那里借用了金属酸的知识以及天体化学和艺术中的许多过程。”在穆斯林传入印度的众多“手工艺和艺术中,可以提及造纸、珐琅和彩陶、多种编织物和大马士革”穆斯林统治倾向于创造政治统一、平等和更大的效忠感。伊斯兰教最生动、最生动的贡献可以在“风俗、家庭生活的私密细节、音乐、服装时尚、烹饪方式、婚礼仪式、节日和集市的庆祝,以及马拉地、拉其普特和锡克王子的宫廷制度和礼仪”中看到。人们认为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给印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在印度的经济生活中,这种变化是相当大的,但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它们的变化是巨大的。

学者们也承认穆斯林在孟加拉的贡献,“穆斯林征服孟加拉后,婆罗门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鼓励了半被压制的古代邪教,刺激了改革运动,促进了孟加拉文学的发展。”塔拉·钱德(TaraChand)引用了DineshChandraSen的著作《孟加拉语言和文学史-第12页》中的内容,提到:“孟加拉的穆斯林统治者任命学者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从梵语翻译成他们能轻松理解的孟加拉语。《摩诃婆罗多》的翻译工作由纳西尔·沙(NasirShah)下令进行,他统治高尔直至公元1325年。”伊斯兰教对个人神的强烈信仰必须通过以个人神性为主导的宗教形式来抵消。因此,萨克塔和毗湿奴教蓬勃发展,而湿婆教则具有非人格化的理想和神秘主义,在这种神秘主义中,人上升到不二论中的神的高度,但由于群众不理解其思辨性特征,湿婆教逐渐被抛到幕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这种互动导致了融合的邪教和习俗。因为“印度教徒在穆斯林圣地供奉糖果,将《古兰经》视为神谕,保留其副本以类似行为抵御邪恶影响”。正是伊斯兰教的教义影响了柴坦亚发起的运动。在这方面,塔拉·钱德引用了拉纳德的书《马拉塔力量的崛起》,第50-51页。“穆罕默德一神论信条的严肃性在这些先知(卡比尔、纳纳克等人)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塔特拉亚(Dattatraya)或印度教三位一体化身的崇拜者经常将他们的神披上伊斯兰教法奎尔(Faqeer)的外衣。同样的影响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民众心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那里的传教士(包括婆罗门和非婆罗门)都在呼吁人们辨认罗摩(Rama)和拉希姆(Rahim),确保他们摆脱正式仪式和种姓差异的束缚,团结起来,共同热爱人类,信仰上帝”。

结论:在前伊斯兰时期,阿拉伯人与印度人有着密切的商业和文化关系。印度-阿拉伯友谊可以追溯到历史上非常古老的时期,当时印度和阿拉伯水手驾船横渡大海,建立了商业联系。此外,我们可以想象,当他们驾船横渡大海,在海上一起度过几个月时,他们怎么可能没有给对方留下任何影响和印象。从远古时代开始,这两个文明就一直保持着联系,相互交换商品、思想、文化和人员。来到印度并定居的穆斯林一直生活在印度教徒的包围中,因此,与他们长期敌对的状态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决定在友好相处的氛围中像邻居一样生活。寻求新生活的努力导致了一种新文化的发展,这种文化既不是纯粹的印度教文化,也不是纯粹的穆斯林文化,而是印度教-穆斯林文化的融合。当他们作为邻居生活在一起时,他们用自己的文化、习俗和传统相互影响,因此,如何区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对彼此的影响和贡献份额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但人们一直认为,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给印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在印度的经济生活中,这种变化是巨大的,在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中,这种变化也是巨大的。

参考书目
Ø Ghulam Ali Azad Bilgrami,Subhatul Marjan Fi Aasare Hindustan,孟买
Ø Nadwi Syed Sulaiman,Arab w Hind ke Ta'alluqat,(印度阿拉伯关系)Darul Musannifin,Azamgarh UP(Masha'al Books Lahore,巴基斯坦,2004)
Ø Al - Jahiz, Al- Rasael
Ø Al- Aara 杂志,沙特阿拉伯,2018 年
Ø Sheikh Mohd Ekram,Aabe Kausar,Feeroz Sons Ltd,巴基斯坦,1968 年
Ø Tara Chand,伊斯兰教对印度文化的影响,阿拉哈巴德,1941 年
Ø Saikia Mohini Kumar,阿萨姆邦穆斯林关系及其文化意义,高哈蒂,1978

8

主题

6

回帖

4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2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7: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印度和南印度在文化上有什么区别?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VO128CK05562CBZ.html

1.jpg

公元前1500年左右,源自黑海附近的游牧民开始一波又一波的南下。雅利安人是白皮肤、高鼻梁的白种人,而原住民则肤色较深,入侵者从兴都库什山口进入印度河流域并逐渐扩展至恒河流域,而原住民被迫迁往了南方。二者大致以温迪亚山脉为界,印度历史上的很多王朝其实仅仅只是盘踞在北印度,王朝鼎盛时就向南扩张,衰弱时就收缩回来。

南印度更加接近现代文明

由于当初的殖民者自海上而来,南印度更早接触了西方工业文明,再加上有海洋的便利,社会经济明显更加发达,资本主义对传统的冲击也更加强烈。种姓制度很明显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当人们无法通过努力或者投资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时,自然不会将精力放在教育或者奋斗上。

英国殖民对印度的影响

印度历史上曾有三个大一统时代——孔雀、笈多和莫卧儿,这三个时代也不过是基本统一了印度罢了,而且对麾下——特别是南方的地方统治者影响力十分有限。这种情况正是被英国殖民者所改变的——在18世纪莫卧儿王朝逐渐无力抵抗英国的侵略,而印度的统治阶级对这一套可以说是非常熟悉了。到1818年时英国就通过东印度公司基本控制了印度,除了直接管理的区域外,绝大多数印度王公们都承认了英国的宗主权。

等到1858年印度全境都已臣服,而且英国在印度获取的巨额财富让他们对于在印度的统治非常重视,后面更是成立了以总督为核心的英属印度殖民政府。殖民政府不但在13个直属省建立了牢固的统治,还将大约七百个土邦王公置于严密的监视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连外贸论坛

GMT+8, 2024-12-27 03:14 , Processed in 0.3593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