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历史与地理

[复制链接]
查看7 | 回复7 |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理雪月觅风花:云南历史概要
============================

云南古荒服,无纪载。明代白族文学家李元阳言:“云南古荒服之地,自汉始通中国,然未有若今日之盛者也。惟纲常之道粲然明于世,而礼乐刑政所以管束人心,维持世道之具胥此焉。”盛唐三次用兵南诏均获惨败,宋初,赵匡胤统一四川,注重佛学修心的大理国遣使祝贺,欲建藩属关系。

赵匡胤鉴于南诏对唐用兵之凶残,他的龙体不由得抖了一下,拿起心爱的玉斧指着地图上的大渡河说:“此外非吾所有也!”(宋挥玉斧)。忽必烈用牛羊皮做皮筏渡过金沙江(元跨革囊)攻灭大理国,朱元璋调北征南,征服云南后强推“焚书坑儒”,南诏、大理数百年的白族史书典籍被悉数焚毁。

白族建立南诏国后,创立了白族文字,云南著名的《白古通记》就是采用白族文字写成,清代,根据《白古通记》新辑录的《南诏野史》还原了部分的云南地方传说、史籍。清朝文人廖燕是“吾以为明太祖以制艺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矣,其欲愚天下之心一也。”。

我写的云南历史的主要概括:

古时,昆明的名字位于四川,意为“昆明族”,古人称滇地为蛮荒之地,土著多活跃于滇池,约公元前86年前后,“古滇国”在史书中神秘消失,据说起都城现已沉入玉溪的抚仙湖水底。

以云南为首的西南地区是中国古人类的起源地,典型的代表:云南元猿人、重庆巫山人、突破了“莫维斯理论”的广西百色人。现代的DNA研究显示,古滇人已南迁至印尼苏门答腊岛、越南、柬埔寨。

云南汉化主要有三个阶段:楚国的庄蹻入滇、东晋末的爨氏入曲靖、朱元璋的“调北征南”。战国初年,庄蹻击败夜郎国入滇,控制“百濮之地”,秦国攻陷楚国的洞庭郡、黔中郡,庄蹻于滇池自立为“滇王”。

秦时,吕不韦后人由十堰辗转迁往澜沧江畔的云南保山。西汉,刘彻发兵进击“西南夷”,置“犍为郡”,驻地遵义。东汉,哀牢国王率百万人口归顺,朝廷于今中缅边境设治“永昌郡”,为全国第二大郡。三国,诸葛亮七擒孟获于宁州(曲靖)。

楚裔芈氏后人由河西(山西)南迁宁州,为爨氏。在“衣冠南渡”同一时期,333年,爨氏攻陷宁州,改名为“南宁”,控制滇东地区长达400多年,曲靖为滇地中心。同时,李寿由贵州“引僚入蜀”,唐艰难平定僚乱(壮族)将其驱至岭南,在广西设“牢州”(今玉林)、“添州”(百色)以压之。

洱海地区的南诏崛起,由大理直取宁州爨氏,迁其民20于万至中缅保山,部分迁至大理。僚人不堪重苛迁往西南(缅甸、泰国),部分与“哀牢国”(傣族、云南保山)于湄公河(澜沧江)汇合,形成“老挝”(=哀牢国),繁体称为“寮国”(僚人国).....

南诏与吐蕃结盟,三败唐军,衰弱后,段思平建立“大礼国”(大理国),大理国自持为“衣冠南渡”后的汉人,“更易旧制,免除苛捐杂税”。在古代,云南的地方行政以大理、曲靖轮流为中心。忽必烈设立云南省后,迁昆明至滇池,兴修水利、发展丝织业,至此,农业、手工业产值收利“十倍于旧”,随军契丹人大量落籍于澜沧江(湄公河上游的中国境内)的保山、西双版纳、临沧、大理。.....

明初,朱元璋迁巨量江南汉族耕民至保山以屯垦,南明,永历帝驻跸于广东肇庆(宋徽宗封地,登基后改“端州”为“肇庆”,寓意“带来喜庆”)。之后,晋王李定国护驾永历帝转至云南。明亡,广西的部分汉族漂洋过海,至湄公河下游,从事商贸,聚落成西贡(胡志明市)。

云南立于横断山脉,地质复杂,古时,入滇有三道:1、灵关道:成都-雅安-攀枝花,2、五尺道:宜宾-昭通,3、黔滇古驿道:由贵州(贵阳的旧名)进入曲靖。云南北部的会泽县以斑铜最为着名,金沙江对岸的渡口市因铁矿石蕴量丰富而改名为“攀枝花”。

云南东北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接壤,川滇交汇地区因古代因矿藏而冶炼业发达,寡妇清利用僰人的冶炼朱砂技术,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且为秦始皇陵提供了大量的水银。嬴政作为感激或怀念,修筑了“怀清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isky |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鼎盛时期三次打云南都惨败。宋也没染指云南。直到蒙古人来了才拿下了云南。《史记》记载云南人“编发,随畜迁徙”。《华阳国志》《汉书》 都有中原从云南获得马匹数十万的记录。云南高原游牧发达,产品剩余率高,战斗力当然强。

《华阳国志·蜀志》叙录的古蜀国,在非洲,是个热带国家,瓜果谷物四时代熟,还有大象、犀牛,贵重金属资源区当然就是在津巴布韦、南非一带。古蜀立国,四大天文历法特征,就是公元前12897年3月23日冬至。

彝人上古糯侯蜀国,在中南部非洲经营上千年,奠定了“古埃及文明”的基础。

根据《华阳国志·蜀志》的记载,这里不但有大象、犀牛,谷物瓜果四时代熟,而且物产丰饶,盛产各种贵重金属资源。后来夏朝在乌尔铸造青铜器,铜、锡、铅、金锭等,全部来自南非如意宝(Rooiberg)古锡铅矿及大津巴布韦一带。

我,以及我们,忽视了“古蜀国”的极端重要性。这是人类历史上首个有确切起始纪年的古国,并且是本纪华夏文明、人类文明的直接源头。

“古蜀国”在新月沃土地带和非洲的勃兴、迁徙,深刻影响了从古至今的人类文明。幸亏有《华阳国志》。幸亏有彝人文献。

三国·季汉·(无当)飞军
The Three Kingdoms·Ji Han(221–263)
Mountain Troops(Fēi jūn)

【飞军】 又称无当飞军,五部飞军 诸葛亮在征服南中后, 利用当地少数民族兵源, 建立的精锐山地作战部队。

【史料记载】 《华阳国志·南中志》载: “(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 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

【英雄结】 流行于四川、云南少数民族中, 用布包扎头部,在右前额处扎一长锥形结。 以显示威武的英雄气概。

【作战装备】 皆身披铁甲,能翻山越岭, 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于防守作战。

【飞军将领】 街亭之战后,王平加拜参军, 统五部,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 为季汉中后期名将。

【街亭解围】 在街亭因马谡失误导致溃败时, 由王平率飞军在断后,成功的掩护各部撤离战场 并全身而退。

【南围之战】 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率军攻祁山。 王平率飞军守卫南围,顶住了张郃的猛攻, 为主力部队打败司马懿创造了条件。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了一个传说,杜宇称帝后,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isky |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古代成都平原治水丰碑(一)——开明治水患

早在古蜀时期,成都平原水网遍布,常有水灾。每到汛期,暴雨洪水将成都平原充溢成汪洋一片,汛后则遍地沮洳,民众经常饱受洪涝之灾。唐朝诗人岑参《石犀》云:“江水初荡满,蜀人几为鱼。”



憋灵治水 建号开明

古蜀人原居住于今岷江上游山区,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三代后,杜宇即位。在杜宇带领下,古蜀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由岷江上游山区迁徙至成都平原,古蜀人进入农耕时代。由于郫邑(今成都市郫都区)位于成都扇形冲积平原的中脊线上,地势较高、水患相对较少,杜宇王朝遂以郫邑为都城。然而,杜宇晚年时期,成都平原却水患泛滥,堪比中原尧舜时期出现的大洪灾,蜀民不得安生。丞相鳖灵因治水有功,杜宇禅位于他,是为丛帝,建号开明。



成都出土的汉画像砖《放筏》(翻拍于《成都河流故事》)

泄洪导江 逐水而局

相传,尧舜时期,大禹治水于西蜀,《尚书·禹贡》中有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大禹开创了蜀地以向东分流而泄洪的治水格局。开明王朝继承了大禹“疏泄”的治水策略,大规模穿淘毗河,疏凿金堂峡,以利洪水宣泄。《华阳国志·蜀志》载:“后有王曰杜宇......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蜀王本纪》载曰:望帝“使鳖灵决玉山,民得陆处。”《水经注》载:“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后来,为适应治水需要,古蜀国将都城由郫邑迁至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

开明王朝共历经十二世,约350年左右。开明九世之前,古蜀国的治水重点在于整治成都平原东南方向洪水排泄。在成都市上游以“东别为沱”原则,实施向东分洪减灾措施;在成都市下游启动华阳河谷“导江”工程,实施排洪减灾措施。为适应治水需要,古蜀国都城又由新都迁至广都(今成都市双流区华阳街道)。

至开明九世,成都平原的水患治理已初见成效,古蜀国都城再一次由广都迁至成都并从此固定下来,相沿至今。城名未改,城池未动,历2000余年,可以说,成都的兴起与开明王朝治水历程不可分割。从地理条件分析,一方面,成都基本上位于以都江堰为顶点,以金堂和新津连线为底边的三角形重心处,位置适中,便于行政管理;另一方面,成都濒临江河,饶有水运之利。

整个开明时期,为适应治水需要,古蜀人逐水而居,都城先由郫邑迁至新都,再迁至广都,最后定于成都。两千多年过去,因治水而兴起的成都作为西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从未改变。开明王朝治水的成功,有效减轻了洪涝对成都平原的伤害,为农业生产创造了十分良好的条件,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状态;也通过都城的迁移,拓展了疆域版图,为成都平原成为西南富庶之地打下了基础;同时,还为千年古堰——都江堰的兴建奠定基调,揭开了古蜀文明崭新的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isky |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isky |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彝文指的是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彝族人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韪书”。明清两代不少书里说,这种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根据民间传说,彝文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最兴盛的时期是从明代以后才开始。

现存彝文文献,有云南红河州境3000多年前原始岩画组合画面中的彝文岩书、西汉时期的云南昭通彝文铜印(堂琅印)、蜀汉时期的贵州“妥阿哲纪功碑”、南宋开庆己午年(公元1259年)的“拦龙河碑纪”等。

在彝族历史上,彝文文献从它产生那时起,与其紧密伴随的即是天灾人祸的无情摧残,其中尤烈者为历来的焚烧,但它毕竟是植根于中华民族顽强的自我意识之中,终究“野火烧不尽”。幸存的彝文文献,除石刻在贵州境内尚存二百六十多块、云南境尚存七百外,纸书等类型文献,国内有关部门及英、法、美、德等国收藏的数量,据粗略统计,总计约有一万二干余册,尚有约五千多册仍存于彝族民间。

根据彝文典籍记载,在原始时代彝族曾有过图腾崇拜,相信人类与动物、植物有着血缘关系。目前彝族社会还存在大量的图腾崇拜遗迹,主要有竹崇拜、葫芦崇拜、松树崇拜、粟树崇拜、动物崇拜等。云南、贵州、四川彝族地区许多村寨都有自己的“神树”“神林”。云南哀牢山自称为“罗罗”的一支彝族就把虎作为自己的祖先,“罗罗”即其语言中“虎虎”的意思。每家都供奉一幅祖先画像,称为“涅罗摩”,意为“母虎祖先”。
古彝文是彝族至今仍通行的表意文字,是一种原生的古老文字。彝文典籍的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医药、算术、地形、地貌、生物、农牧等无所不包,其中还蕴含着大量的生产与生活的技能和智慧,是彝族人民开发利用所在地自然资源的经验总结和科学的结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isky |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1867年,法国人杜达尔、特拉格来等相继从越南进入云南。其中以特拉格来所到之处较多,他从元江河谷到大理,再转凉山会理,又到昭通、大关,宜宾,他写的《探险旅行》一书介绍了当年沿途彝族地区的人文、自然、语言、文字等方面的情况。19世纪后期,彝族古籍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有一些很有影响的论著先后问世,如《华西的倮字》(1882年)、《倮倮及其韪书》(1882年)、《云南倮倮文研究》(1899年)、《倮语研究论文集》(1899年)等。1890年法国亲王奥尔良深入彝区,曾到过四川凉山和云南思茅、蒙自一带,搜集了一大批彝文手稿,运送给巴黎东方语言学会图书馆,回国后写成《从东京到印度》一书。1895年法国人波伦考察大小凉山后写成《凉山蛮子语汇》一书。十九世纪末期法国人保尔·维亚尔(邓明德)在云南曲靖、彝良一带旅行、传教,同时还向当地彝族学习彝语和彝文,1899年他在出版的书中对彝族语言文字作了专门论述。保尔·维亚尔后来在路南彝区传教达十八年之久,在路南彝族村寨绿美邑村住了十年。最后在路南去世。他学习彝语和彝文,能说一口流利的撒尼话。把《圣经》翻译成彝文在当地传播。对彝族的社会历史与语言文字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在彝文古籍的整理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他把彝文原著翻译为法文之后,以彝文和法文对照形式公开出版,如《宇宙源流》一书中收录《天地起源》、《洪水泛滥》等彝文经典。著有《倮倮:历史·宗教·习俗·语言和文字》、《云南倮倮的文字研究》、《彝话语法》、《倮法辞典》等书。他的论著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为当时的彝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和文献依据。先后用彝文翻译法文版《教义问答》、《领圣体前后经》等教会读物。用从香港铸的彝文铅字印刷发行,首创用铅字印刷彝文的先例。1998年利挨达尔到云南路南一带彝族地区开始传教,十多年间在传教的同时对彝文进行调查研究,先后发表《阿细方言——法倮词汇》等论著。法国人沙尔雅到云南武定、禄劝一带复制彝文碑刻,并从汉人手中收罗各种彝文碑文和彝文古籍。法国人亨利·科尔迪埃于1909年在他所主持的《道报》上发表了他的论文《倮倮的现时形态问题》,文中不仅综述了当时国外学者对彝族文化的学术研究情况及其研究成果而且还具体论述了彝文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

 彝文,其彝语称谓因各地而异,贵州毕节彝语称其为“苏纳”(书眼),云南禄功彝语称其为“苏索秣”(果实),四川凉山彝语称其为“布杩”(写个)。在云南彝语里,另外还有按彝文流行地区的不同分别冠以地名称之的。如:流行于乌蒙山脉一带的滇东北、黔西北以及武定县的彝文称为“乌蒙彝文”,流行于哀牢山及红河流域的滇南、滇西以及双柏县的彝文称为“哀牢彝文”。汉文献里对彝文的称谓则因时代、地区的不同而有不同,有“爨文、爨字、倮文、罗罗文、韪书、书祖、蝌蚪等各种称谓。至建国后五十年代初,为统一彝族族名与用字始定名为“彝文”。

  由彝文记录的彝族历史文献,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虽然彝族历史文献在历史上屡遭浩劫,散失毁坏了许许多多珍贵的资料,但在今存的数以万计的彝族历史文献中,仍保留着门类纷繁的有关各种学科的经典著作,如宇宙论、进化论、天文学、历法、哲学、预测学、人类学、生理解剖学、医药学、民族学、物侯学、气象学、农业史、蚕业史、禽畜驯化史、冶金史、手工业史、丧葬史、文学、文艺理论等极为宝贵的资料。

  今存的彝族历史文献,从其文体来看,基本上是五言诗或五言韵文。有些非经典著作,如格言、谚语、人物故事之类。也有用七言写成的韵文,极少间有三言、四言、六言的句子。从其内容组合的形式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百科全书式的。这类文献多属经典著作,如:《宇宙源流》、《宇宙人文论》、《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洪水纪(彝族史诗)》、《彝族古歌》、《西南彝志》、《物始纪略》、《公史》、《母史》、《祖神源流(斐妥梅妮)》、《赊榷濮(古代六祖)》、《勒俄特依(古代历史)》、《根因榷濮(六祖源流)》、《夷僰榷濮(魂光六祖)》、《叙祖白》、《洪水泛滥》、《查诗拉书(殡葬祭词)》、《玄通大书(彝族宇宙观)》、《创始纪》、《人类起源论》,等等。另一类是专著式的。这类文献,有经典论著,有格言、谚语,有文学、诗歌作品,如:《教育经典》、《启谷书》、《古侯》、《漏卧鲁沟的婚礼》、《尔比》、《玛牧特依》、《洪水与笃米》、《彝族格言》、《谚语》、《妇女谚》、《彝族史话》、《谈诗说文》(漏侯布哲作)、《彝诗九体论》(实乍苦本作)、《诗音与诗魂》、《论彝族诗歌》,等等。前一类内容,多是从宇宙的起源到人类、民族、谱系、家支、畜牧、农耕、医药、丧葬、历法、烹饪的起源与发展,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论述,可谓自古至今,包罗万象。后一类内容,有些是按照不同学科或不同专题分别进行系统的论述,有些是就历代各种人物及其事迹分别予以记叙。由于这些历史文献包含着彝族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包含着彝族先民的宇宙观、伦理道德观、教育观以及对其他客观事物的种种看法及科学思想,它们是彝族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实证,是彝族古代文化发达、繁荣的实证。

  彝族经典中有关于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记载。《物始纪略》的《原人的蓑衣草》中载:“远古时代,天产生,地形成之后,人开始产生。变人先出现,长的象人样,人不走路,人也不讲话。变人饥饿时,树木果实吃,……变人寒冷时,藤蔓当衣穿。”《物始纪略》的《米阿媚时代的人》中载:“远古天出现,地形成之后,人开始产生。人不象人,人象鸟,鸟样过三代。鸟样过日子,果子当饭吃,露当水来喝,松叶当衣穿。人不象人,人象野兽,兽样过三代。兽样过日子,生肉当饭吃,露当作水喝,阔叶当衣穿。人象人样,是到了米阿媚那时。米阿媚时代,象人过日子,五谷当饭吃,专门喝泉水,绸布做衣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isky |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南诏野史》,明代关于南诏、大理国历史的书籍,有两种。

一卷本的《南诏野史》,题名倪辂集、杨慎校。取材于《白古通记》、史籍及传闻,辑录而成。记事止万历十三年,共二万余字。未能刻印,只有抄本流传。后来刻印通行的版本有明崇祯六年(1633年)阮元声的改订本。谢肇淛《滇略》、《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四库提要·载记类存目》、赵魏《竹庵传抄书目》、莫伯骥《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等均著录此书。清代的王崧校本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改为明朝阮元声著。但是《提要》的著录本后来没有传世。王崧校订本,收入《云南备征志》。

二卷本的《南诏野史》,题名杨慎辑、清代胡蔚订正。根据云南地方传说、参考史籍,编纂而成。记述明朝万历以前的云南地方历史,包括南诏由来及其源流,六诏及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和各种传说,首载南诏星野、称名、古迹,六诏及其历代称名,南诏历代名宦、乡贤、名贤、源流、元明选举。其次概述南诏地方政权的世系,包括大白国(崖国)、拜国、建宁国、大封民国、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大中国、后理国。大蒙国传十三世,长和国传三世,天兴国、大义宁国一世,大理国十四世,大中国一世,后理国八世,段氏总管传十二世。对南诏、大理史迹记载比较详细。书中还征引了元明以来在云南传世的古籍文献以及民间传说、宗教神话。书中大体与倪本相同,所增补者较倪本为多,初刻于道光,再刻于光绪,后又有铅印本,流传较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isky |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南古荒服,无纪载。《白古记》曰:三皇之后,西天摩竭国阿育王第三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62

主题

249

帖子

123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