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125]阿拉伯是南部最后一个有人居住的地区,也是唯一出产乳香、没药、桂皮、肉桂和鸦片酊的国家。希罗多德,《历史》第三卷 帝国之间的中心点 在古罗马人眼中,阿拉伯菲利克斯(意为“幸运的阿拉伯”)是一个富饶而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位于罗马帝国的疆域边缘。半岛南部盛产的香料和熏香无疑是珍贵的商品。然而,阿拉伯半岛(包括现代的巴林、约旦南部、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也门)并非世界的边缘,而是古代晚期拜占庭帝国、萨珊帝国与阿克苏姆王国(下图中拼写为Axum)之间的中心点,这一地理位置塑造了其历史和文化。  [size=0.875]前伊斯兰阿拉伯地图
尽管古罗马作家笔下的游牧民族游走于沙漠之中,但阿拉伯半岛的大多数人都居住在定居点,无论是小城镇还是宏伟的城市。该地区并非统一的国家,而是存在着许多不同的阿拉伯部落和王国。本文将探讨这些群体从公元1世纪初到6世纪穆罕默德时期的一些物质文化。 
城镇、绿洲和贸易路线阿拉伯半岛降雨量少,河流稀少,因此定居点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定居点最密集的地区是西部的希贾兹地区和南部的也门地区。  [size=0.875]文章中提到的地点,其中的线条表示古代晚期的主要贸易路线。(底层地图 © Google)
卡里亚特法奥:金达王国的首都 阿拉伯中部的一个例外是卡里亚特·法奥(Qaryat al-Faw),它是金达王国的首都。它是沙漠中为数不多的绿洲之一,因此很大一部分陆路交通要经过这座城市。因此,那里的居民可以买到进口商品,有些甚至来自遥远的意大利。下方壁画残片来自卡里亚特·法奥宫殿,这是一座位于城中心的防御工事。壁画描绘了宴会上的宾客们斜倚在沙发上,用希腊罗马风格的个人碗用餐,这表明这是金达王国上层阶级的共同习惯。  [size=0.875]卡里亚特·法奥宫殿的绘画,可能创作于公元 1 世纪或 2 世纪(照片:Wolfgang Sauber,CC BY-SA 3.0)
希木叶尔王国 再往南是哈德拉毛地区,公元 4 世纪成为希木叶尔王国的一部分。 沙布瓦和提姆纳等绿洲城市曾在这里存在了几个世纪;它们位于香料贸易路线上,因此也因此富裕起来。沙布瓦的宫殿装饰着进口的雪花石膏、象牙和青铜。下图中的香炉来自提姆纳前希米亚尔时代。它呈立方体,带有矩形凹痕,类似于寺庙的建筑风格,很可能也曾在寺庙中使用过。  [size=0.875]也门提姆纳出土的石灰石香炉,公元前 1 世纪至公元 2 世纪(大英博物馆,CC BY-NC-SA 4.0)
东北海岸 公元前三个世纪,阿拉伯东北部的沿海定居点蓬勃发展,并通过印度洋进行贸易。在马勒哈的房屋和坟墓中发掘出了来自黎凡特、伊拉克、伊朗和印度的货物。在巴林岛发现的陪葬雕塑融合了几种文化的元素。雕像人物穿着帕提亚风格的服装,但有些人(如下图右边的男人)留着更罗马风格的短发。一些碎片带有希腊铭文,另一些带有阿拉姆语铭文。虽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区分各个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组合——从 2 世纪或 3 世纪的巴林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形成了一个连贯的身份。  [size=0.875]公元 150-250 年在巴林堡附近发现的墓碑,由法国巴林考古团和巴林文化和古物管理局提供,并感谢 Pierre Lombard
纳巴泰王国 麦加 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麦加,由于不位于主要贸易路线上,其规模比上述大多数城市都要小。然而,它早已成为朝圣胜地,因为被称为“天房”(Kaaba)的方形建筑是一座圣殿,供奉着许多前伊斯兰时代的神祇。而穆罕默德早期大部分支持者聚集于此的麦地那(雅特里布),则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绿洲城镇。 帝国之间阿拉伯东部是帕提亚帝国,公元 3 世纪被萨珊王朝继承,北部和西北部是拜占庭帝国(之前是罗马帝国),西边还有阿克苏姆王国。阿拉伯王国和部落与这些邻国互为敌人、臣民和盟友,对各方文化产生影响。有时,从阿拉伯人的角度来看,这种影响是负面的。佩特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岩石陵墓和寺庙都建于公元 106 年被罗马人吞并之前的一个世纪,此后随着贸易路线的转变,这里的人口和财富开始下降。同样,阿拉伯东北部的巴林和马勒哈等沿海贸易定居点也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并在公元 3 世纪萨珊王朝进一步控制波斯湾后被废弃。 与拜占庭和萨珊王朝的军队谈判也大有裨益。在公元6世纪和7世纪初,这两个帝国之间爆发了一系列战争。一些前伊斯兰时代的阿拉伯部落为强国而战,并从中获得了经济和军事支持。加萨尼德部落 与拜占庭结盟,拉赫米德人则 与萨珊王朝结盟。 
这些联盟可以用建筑形式来表达。叙利亚雷萨法城门外,有一座为加萨尼德王朝领袖蒙希尔·伊本·哈里斯(562-583年)建造的大厅(蒙希尔楼)。墙上刻有希腊铭文“阿拉蒙达罗斯的命运胜利了!”,将这位统治者的阿拉伯名字音译成希腊化(希腊)形式。主厅呈十字形,使其看起来像一座拜占庭教堂,事实上,它既是教堂,也是觐见厅;它既是拜占庭式建筑,又是阿拉伯式建筑。 阿布拉哈是公元6世纪也门阿克苏姆王朝的统治者,也是拜占庭帝国的另一个盟友。据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的首都)的皇帝曾赠予阿布拉哈大理石和玻璃马赛克等昂贵的建筑材料,用于装饰他在萨那的教堂。 神与石头阿拉伯半岛盛行的一种宗教习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那就是对精选石头的崇拜。在佩特拉和玛甸沙利赫的纳巴泰遗址中,发现了被称为贝提尔(betyls)的异形岩石,有些雕刻着眼睛,有些则毫无特征。9世纪的穆斯林作家卡尔比(al-Kalbi)曾描述人们向高大的石头祈求祝福,但他的意图是强调异教的“无知”,因此他的描述可能有所夸大。在前伊斯兰时期,麦加天房东角的黑石也受到人们的崇敬。 
其他常见的虔诚形式包括动物祭祀和前往圣地朝圣;天房就是其中之一。雨神和战争之神胡布尔 (Hubul) 可能在那里受到崇拜,据说穆罕默德将他的雕像连同其他神的画像一起从神殿中移走。安拉 (Allah) 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是“上帝”,穆斯林和讲阿拉伯语的基督教徒用它来指一神论神,它是另一位前伊斯兰教神的名字,也在麦加受到崇拜。南方的主要神祇是太阳女神沙姆斯 (Shams)、月神阿尔玛卡 (Almaqah) 和与金星相关的阿塔尔 (Attar)。纳巴泰人崇拜杜沙拉 (Dhushara) ,阿拉伯北部其他地区崇拜鲁达 (Ruda) ,而整个半岛则崇拜阿拉特 (Allat )。 在古代阿拉伯晚期,犹太教、基督教以及程度较轻的琐罗亚斯德教与这些异教神祇共存并相互竞争。在伊斯兰前期直至公元9世纪,波斯湾沿岸一直存在着基督教社区。也门的希米叶尔统治者信奉犹太教,而他们的对手阿克苏姆人则信奉基督教,两种宗教的信徒都生活在那里。犹太教在希贾兹西部地区也很流行,尤其是在麦地那附近,为早期皈依伊斯兰教的人群提供了一些。 遗产一些古代和晚期阿拉伯的遗迹在伊斯兰时期仍被人们铭记。也门装饰华丽的基督教堂,即使在这些建筑本身废弃很久之后,仍被12世纪的作家们以溢美之词所描述。一些遗址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例如,人们认为希吉尔的石墓是一个因不信真主而受到惩罚的部落的家园。其他遗址,尤其是天房,则成为了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文化形式同样没有留下物质痕迹,但同样具有影响力。阿拉伯有着精湛的诗歌和天文学传统——有时两者结合,以诗歌的形式传播天文知识——这启发了后来的伊斯兰艺术家和学者。 前伊斯兰时期阿拉伯的一大特色是文化、语言和艺术传统的融合。早期伊斯兰艺术以其融合不同起源风格和主题而闻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其阿拉伯渊源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