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黄金时代
约300–550年:笈多帝国
尽管之前有两位笈多王朝的统治者,但旃陀罗笈多一世(公元320-335年在位)被认为于公元320年左右在恒河流域建立了笈多帝国,并以此为孔雀王朝的奠基人。笈多王朝统治时期(公元300年至600年)因其科学的进步以及对印度古典艺术和文学的重视而被称为印度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的统治者获得了大量先前由……拥有的土地。孔雀帝国,在其统治下和平与贸易繁荣。
梵语成为宫廷官方语言,戏剧家和诗人迦梨陀娑在旃陀罗笈多二世的庇护下创作了著名的梵剧和诗歌。《爱经》是一部探讨浪漫爱情的著作,其成书时间也可追溯到笈多王朝。公元499年,数学家阿耶波多出版了其关于印度天文学和数学的里程碑式著作《阿耶波多论》,其中将地球描述为一个围绕太阳运转的球体。
笈多王朝国王肖像的精美金币是这一时期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颂扬了他们的成就。旃陀罗笈多的儿子沙摩陀罗笈多(公元350-375年在位)进一步扩张了帝国,其统治末期,阿拉哈巴德的阿育王柱上镌刻着对其丰功伟绩的详细记述。与孔雀王朝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不同,笈多王朝允许战败的统治者通过提供贡品或军事援助等服务来保留其王国。沙摩陀罗笈多的儿子旃陀罗笈多二世(公元375-415年在位)对印度西部的释迦总督发动了一场漫长的征战,这使得笈多王朝得以进入印度西北部的古吉拉特邦港口,并开展国际海上贸易。旃陀罗笈多二世的儿子鸠摩罗笈多(公元415-454年在位)和孙子韦陀笈多(公元454-467年在位)抵御了来自中亚匈奴部落(匈奴的一个分支)的进攻,这极大地削弱了帝国的实力。到公元550年,笈多王朝的原有王朝无人继承,帝国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小王国。
400–411年:中国佛教僧人法显访问印度
法显是一位中国佛教朝圣者,他于公元399年从中国步行前往印度,并于公元413年经海路返回,享年65岁。他沿恒河而下,途经众多寺院,研习寺院习俗,抄写佛经。他撰写的游记为现代学者提供了了解佛教治理的视角。笈多帝国,轻税和对种姓和宗教的开明政策带来了繁荣,法显形容其为人民感到满足。
约500年:阿耶波多(Aryabhata)描述了行星的轨道
在古印度,天文学、占星术、数学和宗教紧密相连。天文学的发展源于吠陀仪式中确定至日、分日和月相的需要。十八部早期天文学文献或悉旦塔(siddhantas),其中只有大约公元前400年写成的《苏利耶悉旦塔》留存下来,其中讨论了月食和日食、天文仪器和月相等主题。天文学家拉加达(Lagadha)于公元前500年左右撰写的《吠檀多经》(VedangaJyotisha)概述了一种基于五年周期或yuga的历法,有62个阴历月和1,830天。印度最早的历法是萨普塔什历(Saptarshicalendar),分为2,700年一个周期,至今印度部分地区仍在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3076年的版本。
天文学在笈多帝国(约公元320-550年)时期,印度中部的乌贾因成为天文和数学研究中心。公元499年,印度天文学家和数学家阿耶波多用梵语撰写了《阿耶波多经》,这是一部关于数学和天文学的重要论文,阿耶波多当时兼任摩揭陀国(位于今比哈尔邦的古代地区)那烂陀大学的校长。阿耶波多描述了球形地球绕其自身轴自转以及行星相对于太阳的轨道。他将宇宙的年龄确定为大约4,320,000年,并计算出太阳年的长度。印度第一颗太空卫星于1975年发射,以他的名字命名。
约600–700年:伊斯兰教由穆斯林商人传入印度
伊斯兰教是由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七世纪初在麦加创立的一神教。该教的信徒被称为穆斯林,他们尊崇阿拉伯语《旧约》中的真主安拉和《古兰经》。古兰经是安拉赐予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言。
所有穆斯林都应履行五项主要义务,即伊斯兰教的支柱,或称“Arkanal-Islam”。这些支柱包括:清真言(shahada),即宣认穆斯林信仰;礼拜(salat),即每天按规定方式进行五次的礼拜仪式;天课(zakat),即施舍;斋月期间的斋戒;以及朝觐(hajj),即前往圣城麦加朝圣。
到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已传播至欧洲、中亚和印度。公元7世纪,穆斯林商人在印度西南海岸定居。位于克兰加诺尔(喀拉拉邦科东格卢尔)的切拉曼主麻清真寺被认为是印度第一座清真寺,其历史可追溯至这一时期。从公元11世纪开始,突厥和阿富汗军队将伊斯兰教传播到印度北部。公元10世纪上半叶,加兹尼的马哈茂德征服了旁遮普地区,两个世纪后,古尔的穆罕默德入侵德里,建立了德里苏丹国。
印度的伊斯兰教在莫卧儿帝国继承了德里苏丹国,并在16世纪皇帝的统治下达到顶峰阿克巴大帝提倡宗教宽容。在莫卧儿王朝统治下,伊斯兰文化和宗教与印度和印度教传统相融合,留下了包括泰姬陵在内的艺术和建筑遗产。
1947年,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分歧导致英国殖民者撤离印度,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此次分裂引发了两国边境的大规模移民,穆斯林向北迁往巴基斯坦,而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则向南迁往印度。两派之间的暴力冲突导致数十万人丧生。作为一个世俗国家,印度宪法保障其公民的宗教自由,其中大多数公民信奉印度教。
伊斯兰教是印度第二大宗教;2008年,超过13%的印度人自认为是穆斯林,印度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巴基斯坦现今是一个伊斯兰共和国,总人口约1.7亿,其中只有300万是印度教徒。巴基斯坦是继印度尼西亚之后,穆斯林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宗教,紧随其后的是印度(1.56亿)和孟加拉国(总人口1.5亿,其中1.32亿,约1500万是印度教徒)。
871–907:朱兰帝国的崛起
朱罗人是居住在印度南部的一个民族,最早出现在公元前 3 世纪孔雀王朝皇帝的岩石铭文中阿育王大帝。朱罗人是讲泰米尔语的民族,控制着现代泰米尔纳德邦东海岸和卡弗里河三角洲地区。他们最终战胜了该地区其他南部部落,包括马杜赖的潘地亚人和坎奇的帕拉瓦人。帝国最早的国王卡里卡拉(约公元100年在位)在泰米尔文学中受到赞颂,但帝国在朱罗王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拉贾拉贾(公元 985-1014 年在位)征服了斯里兰卡北部的喀拉拉邦,并于公元 1014 年获得了马尔代夫群岛。
为了纪念他的统治和湿婆神,拉贾拉贾在坦焦尔建造了一座宏伟的神庙,拉贾拉杰什瓦拉神庙,又名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于公元1009年竣工。这座神庙是当时印度最高的建筑,其铭文记载了拉贾拉贾的胜利,也是一个巨大的仪式场所,中央神殿高216英尺。神庙装饰着描绘军事征服、王室、拉贾拉贾和湿婆的壁画。帝国境内以及远至斯里兰卡的村庄都送来贡品,这些贡品被重新分配,用于支持神庙宫廷中庞大的舞者、仆人、歌手、木匠、金匠和其他人员。
拉贾拉贾之子拉金德拉一世(公元1014-1044年在位)继续增强朱罗王朝的势力,击败了印度南部的对手,并向北扩张朱罗王朝的领土。公元1023年,拉金德拉率军北上,直逼恒河,击败了帕拉王朝统治者的孟加拉王国。几年后,他派遣军队远征马来半岛,占领了爪哇部分地区,可能是为了保护通往中国的海上航线。与其他南方部落的竞争最终导致了朱罗王朝的覆灭:公元1257年,潘地亚王朝击败了朱罗王朝。公元1279年,朱罗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拉金德拉四世(公元1246-1279年在位)去世。
约 900 年:朱兰青铜雕塑时期开始
这朱罗王朝建立了南印度第一个主要帝国。在公元9世纪至13世纪的朱罗王朝统治下,诗歌、舞蹈、艺术和寺庙建筑等艺术蓬勃发展。但朱罗王朝的艺术遗产最显著的体现是青铜雕塑,这些雕塑在此期间臻于完美,至今仍在继续制作。
朱兰青铜器通常描绘神祇、皇室成员以及当时的政治权贵——所有这些都具有独特的朱兰风格,以经典的人物形象为代表,比例完美。这些雕塑的特色在于人物的姿态。它们总是优雅、高贵、充满感性——尤其是像湿婆和帕尔瓦蒂这样的情侣雕塑。青铜器上还描绘了源自古典舞蹈的“手印”或手势。
朱兰雕塑大师采用失蜡法( cire perdure) 创作作品,这种工艺至今仍在使用。
981:首次庆祝 Mahamastak Abhishek 节
这个耆那教节日每12年举行一次,庆祝圣人巴霍巴利王的一生。数百万信徒前往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斯拉瓦纳贝拉戈拉,为57英尺高的巴霍巴利王雕像(也被称为戈马特什瓦拉)举行涂油仪式。这座巨大的裸体圣人雕像由其所在地温迪亚吉里山(Vindhyagiri)或因陀罗吉里山(Indragiri)的一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
自公元981年雕像竣工以来,这一节日便定期举行。仪式包括用各种物质为这座巨大的雕像涂油。首先,用1008个小金属容器盛装圣水。然后,人们会向雕像洒下一系列其他祭品,例如牛奶、甘蔗汁、藏红花和檀香糊,以及椰子粉、姜黄粉、藏红花粉和朱砂粉。接下来,人们会献上金、银、宝石、花瓣和硬币,最后以鲜花瀑布般的景象结束仪式。
牧师和信徒们需要爬上 700 级台阶才能到达雕像顶部进行仪式,而大批朝圣者则在巨像脚下观看,并被洒在雕像上的材料淋湿。
耆那教徒崇敬巴霍巴利王。据传说,他在与兄弟婆罗多(Bharata)的战争中获胜后放弃了自己的王国,因为他对权力的渴望感到幻灭,这种渴望使他与家人对抗。巴霍巴利王决定寻求精神启迪,他长时间站立冥想,以至于藤蔓开始爬上他的腿,并蔓延到他的手臂,这就是他在萨拉瓦纳贝拉戈拉(Shravana Belagola)雕像中的形象。
c.985–1014:拉贾拉贾统治南部
拉贾拉贾统治公元985年至1015年,拉金德拉统治了印度南部的朱兰帝国。他与儿子拉金德拉一起,巩固了该王国在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的统治地位。皇帝成功击败了南印度的主要对手潘地亚部和切拉斯部,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喀拉拉邦。拉金德拉的实力来自强大的政府、庞大的军队和独特的海军力量,公元1014年,他利用这些力量将帝国扩张到斯里兰卡北部和马尔代夫群岛。这些胜利的入侵为他的王国带来了稳定的进贡,并为朱兰王朝最持久的纪念碑——坦焦尔等伟大的皇家寺庙——做出了贡献。
为了纪念他的统治和个人神湿婆,拉贾拉贾在坦焦尔建造了宏伟的拉贾拉杰什瓦拉神庙或称大光明神庙,该神庙于公元1010年左右竣工。这座神庙是当时印度最高的建筑,其碑文记载了拉贾拉贾的胜利,并且是一个巨大的仪式场所,中央神殿高216英尺。神庙装饰着描绘军事征服、王室、拉贾拉贾和湿婆的壁画。对神庙捐赠的系统记录提供了有关神庙和帝国的大量信息。拉贾拉贾的儿子拉金德拉于公元1014/15年继承了他的王位,并继续向北和向东扩张帝国,甚至派遣海军远征占领爪哇沿海地区和马六甲海峡。
997–1030:加兹尼国王马哈茂德统治北方
在马哈茂德一世(公元971-1030年)的统治下,以阿富汗城市加兹尼为中心的伊斯兰王朝——加兹尼帝国达到了鼎盛时期。马哈茂德的父亲,一位名叫塞布克提根的土耳其奴隶,于公元10世纪建立了这个王国,马哈茂德从公元998年到公元1030年担任苏丹。公元1000年至1026年间,这位被称为“伊斯兰之剑”的苏丹每年至少入侵信德省和旁遮普省一次,并对印度北部发动了残酷的战争。
马哈茂德对印度的入侵极其残酷,从未触及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据说他每次入侵都带走了巨额战利品,其他印度王朝,例如胡加拉霍的钱德拉王朝、卡瑙杰的普拉蒂哈拉王朝和瓜廖尔的拉其普特王朝,都败于他强大的军队之下。卡瑙杰、马图拉和塔内什瓦尔等地均遭劫掠,但直到今天,大多数印度人仍记得他,是因为古吉拉特邦卡提阿瓦南岸索姆纳特的湿婆神庙被毁。一些穆斯林编年史称,索姆纳特之战造成5万印度教徒丧生,据说湿婆林伽(湿婆神的主要象征)也被马哈茂德亲手摧毁。据说,战后马哈茂德及其部队带走了相当于6.5吨的黄金穿越沙漠。现代历史学家对马哈茂德“黑色传说”中的一些假设提出了质疑。
虽然毫无疑问,加兹尼王朝的马哈茂德发动了残酷的战争,恐吓阻拦他的民众,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只攻击印度教徒。木尔坦的穆斯林统治者,一位伊斯玛仪派教徒,和他的臣民也遭受了同样残酷的对待。修正主义历史学家认为,马哈茂德掠夺印度教寺庙是因为里面有财富,他的指挥官中有印度教徒,而且在他的统治下,印度教寺庙仍然被允许开放。但如今,在整个次大陆的历史认知中,马哈茂德仍然是一个极具争议和分裂的人物。
马哈茂德利用从印度劫掠所得的战利品,将加兹尼打造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图书馆,并培养了众多学者,例如数学家兼哲学家阿布·雷汗·比鲁尼,他所著的《印度之书》(Kitab al-Hind)是最早关于印度宗教和哲学传统的文献之一。公元12世纪,穆斯林戈里德王朝继承了加兹尼王朝的统治,随后德里苏丹国,由五个连续的穆斯林王朝统治印度北部直至公元 16 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