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历史时间轴

[复制链接]
查看5 | 回复4 |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集:起源

约公元前70,000-50,000年:第一批人类迁徙到印度

据信,人类首次走出非洲是在7万年前。几千年来,移民们逐渐沿印度海岸南下。由于当时海平面比现在低200英尺,人们可以通过早已被淹没的陆桥进行旅行,因此迁徙成为可能。通过DNA标记,北至巴基斯坦海岸,南至现代印度喀拉拉邦海岸的卡拉尔部落,都发现了这些移民的后代,那里的村庄甚至整个村庄都共享古老的DNA菌株。在印度西海岸,仍然留存着一些部落民族,他们可能是这些首次人类迁徙的后裔。直到现代,他们仍然基本自给自足,实行内婚制(部落内通婚),外貌独特,并且不受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许多人保留着自己的语言,这些语言与主要的北印度语和南印度语族截然不同。

约公元前3300-1600年:哈拉帕兴起于印度河流域文明

哈拉帕是一座青铜时代的古代城市聚落,位于巴基斯坦东北部拉维河旧河道附近,于20世纪20年代被发现。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一座规划相似的城市,位于更南边,靠近印度河河岸——被认为是同一个庞大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一部分,该文明繁荣于公元前2600年至1900年。

哈拉帕城墙由泥砖砌成,残存至今,尽管许多砖块在19世纪修建铁路时被掠夺一空。考古发掘表明,该城的粮仓位于城堡北侧,而墓地则位于城堡南侧。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其他城市类似,哈拉帕的街道呈网格状,南北走向或东西走向。该定居点的平顶住宅为一至两层,室内管道与高度发达的排水和垃圾处理系统相连。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出土的文物包括彩陶、青铜和铜制工具、陶俑以及大量刻有动物图案的印章。即使发现了这些文物,这两座城市统治者的身份仍然存疑。

约公元前2000-1500年:印欧语系人群迁入印度

约公元前1800年:气候变化开始影响印度河流域文明

在19世纪和20世纪,考古学家发现了印度最早文明的遗迹,该文明于公元前3000年至1900年间在肥沃的印度河流域发展起来。印度河流域文明(或哈拉帕文明)的规模比同时期的埃及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都要大,人口估计在200万至500万之间。该文明的2000个主要定居点中,包括规划中的哈拉帕城和摩亨佐达罗城,它们是贸易和手工艺生产中心,工匠和村庄在那里制作陶器以及用金、铜和象牙制成的精美珠子。

考古证据表明,在经历了700年的稳定之后,该文明衰落了。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大多数印度河定居点已被废弃或规模缩小。许多因素导致了印度河文明的终结,但气候变化正成为其逐渐衰落的主要原因。地质证据表明,该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寒冷干燥,部分原因可能是季风减弱。到公元前1800年,该地区与印度河水系平行的加加尔-哈克拉河(Ghaggar-Hakra River)——一些学者认为它是萨拉斯瓦蒂河(Saraswati),即失落的圣河——已经消失。《梨俱吠陀》的记载严重衰落。结果,城市被废弃,虽然仍有一些人口留存,但许多人迁移到了恒河和朱木拿河周围东部更肥沃的土地上。

约公元前1500-500年:吠陀时期(印度北部的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约公元前1500-1000年:最早的《梨俱吠陀》赞美诗创作完成

《吠陀经》(神圣知识)是印度教最古老、最神圣的经典,成书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之间,由毗耶娑·克里希那·德瓦帕亚纳(Vyasa Krishna Dwaipayana)编纂而成。这部经典汇集了用于举行吠陀仪式的赞美诗和仪式指示,其蕴含的神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印度本土宗教体系(即我们今天所称的印度教)的基础。

四部经典中最古老的是《梨俱吠陀》,收录了1000多首赞美诗,其中许多颂歌都祈求战神因陀罗和火神阿耆尼的帮助。其余的经典分别是《阿闼婆吠陀》,一部以祭司阿塔拉凡命名的神话、诗句、咒语和祈祷文的合集;《夜柔吠陀》,一部详述吠陀祭祀的经典;以及《娑摩吠陀》,一部礼拜圣歌的合集。

每部吠陀经都附有由祭司撰写的注释,这些注释也被视为吠陀文献的一部分。这些注释包括《梵书》、《阿兰雅卡经》和《奥义书》。

《吠陀经》被视为神启,或称“sruti”(“所闻之事”),而非源于人类的文本,或称“smrti”(“所记之事”)。婆罗门祭司有条不紊地背诵《吠陀经》的内容,以确保其得以代代相传。《吠陀经》还提供了印度早期天文学和数学的记录,这些记录源于吠陀仪式和寺庙建筑。

约公元前1000-300年:南印度铁器时代文化

约公元前599–527年:马哈维拉

与佛陀,摩诃毗罗(意为“大英雄”),伐陀摩那(Vardhamana)在公元前六世纪创立了印度耆那教的核心教义。关于摩诃毗罗生平的记载不一,尤其是在耆那教的两个教派之间,但最早于公元前599年或晚于公元前548年,他出生于巴特那,是一位王子;最早于公元前527年或晚于公元前468年,他因斋戒而饿死。摩诃毗罗30岁时放弃世俗生活,成为一名苦行僧,并通过斋戒、默祷和冥想,在12年后获得了圆满的境界(keval-jnana)。

耆那教秉持“不伤害”(ahimsa)的原则,认为灵魂可以摆脱轮回或不断重生的循环。摩诃毗罗被认为是耆那教二十四大圣人(tirthankaras)中的最后一位圣人,在获得“基瓦尔智慧”(keval-jnana)后,在印度各地传教三十年,并将耆那教信徒分为僧侣、尼姑、俗家和女俗家。

c.公元前563–486年:乔达摩悉达多王子(佛陀)

佛陀是佛教创始人的尊号,意为“觉悟者”。他本名悉达多·乔达摩,释迦族王子,其小王国位于印度和尼泊尔边境。虽然他一生中重要事件的具体日期仍存在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他出生于公元5世纪中叶。

悉达多在父亲净饭王(一位武士种姓的国王)的宫廷中过着奢华的生活,十几岁时迎娶了耶输陀罗公主。走出宫外,他目睹了老人、病人、垂死之人以及尸体的悲惨境遇,令他震惊不已,并开始考虑放弃王子生活。

悉达多约29岁时,抛妻弃子,去寻求宗教启蒙。在接下来的六年里,他致??力于理解并摆脱世俗的苦难。他师从多位老师,过着四处游历的苦行僧生活,进行着极端的自我克制。最终,他决定放弃这种苦行,决心静坐冥想,直至获得觉悟。有一天,他在伽耶(后来被称为菩提伽耶)村的一棵菩提树下冥想,顿悟成佛,被称为佛陀。

在接下来的45年里,佛陀在北印度各地宣扬四圣谛,吸引了众多弟子和皈依者。佛陀在北方邦的拘尸那罗城圆寂,享年80岁,最终涅槃。

公元前518年:波斯大流士征服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518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吞并了印度北部的信德省和旁遮普省。从那时起,印度河流域的人民(波斯语为“Hindush”)就开始向波斯国王进贡纺织品和珍贵的当地资源。之后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26年推翻波斯统治,征服了该地区。此后三百余年,希腊文化对该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印度-希腊王国在西北边境、阿富汗和旁遮普地区建立。但由于古波斯语与梵语的密切关系,波斯语言和文化在次大陆西北部的影响力一直没有真正减弱,直到19世纪使用波斯语的莫卧儿帝国崩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isky |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集:思想的力量

约公元前500年:耆那教创立

耆那教源于梵语“jina”,意为“征服”。耆那教认为,所有生命形式都有一个永恒的灵魂,受业力束缚,永无止境地轮回。通过非暴力或不杀生,灵魂可以摆脱这种循环,获得“kaivalya”(真我)。耆那教的核心传统和思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但耆那教24位伟大精神导师中的最后一位——摩诃毗罗——在6世纪将这些传统和思想正式化,形成了耆那教。一些学者认为,该信仰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吉拉特邦的印度河文明。

耆那教的核心戒律有五条:非暴力(ahimsa)、诚实(satya)、不偷盗(asteya)、贞洁(brahmacharya)和不占有或不执着(aparigraha)。作为非暴力的体现,耆那教僧侣会用网罩住嘴巴,并用衣服扫街,以避免伤害昆虫,从而积累业力,即使不伤害哪怕是最微小的生命。摩诃毗罗的教义记载在《阿含经》中,他通过正信(samyakdarshana)、正知(samyakjnana)和正行(samyakcharitra)三大原则来教导人们获得解脱。

公元前一世纪至二世纪之间,耆那教分裂为两个教派:正统派“天衣教”(Digambara),其信徒以不穿衣服的方式宣称信奉摩诃毗罗的哲学;以及“白衣教”(Shvetambara),其信徒以不穿衣服的方式宣称信奉摩诃毗罗的哲学。全球约有四百万耆那教徒信奉耆那教,重要的朝圣地包括拉贾斯坦邦的阿布山(Mt.Abu),那里有五座华丽的耆那教寺庙;以及斯拉瓦纳贝拉戈拉(Sravanabelagola),那里有一座57.5英尺高的戈马特什瓦拉(Gomateshvara,即巴霍巴利王)雕像,他是耆那教的第一位精神领袖或锡安王。如今,斯拉瓦纳贝拉戈拉是耆那教最盛大的宗教节日——摩诃玛斯塔克·阿披舍克节(MahamastakAbhishek)的举办地,该节日每12年举行一次,最近一次于2007年举行。

约公元前500年:塔克西拉大学和那烂陀大学成立

约公元前500年–公元200年:《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创作

《摩诃婆罗多》(“婆罗多之伟大传说”)是古印度文学中两大史诗之一,另一部是《罗摩衍那》。这个故事最初在公元前一千年以口头流传开始,用梵语历经几个世纪创作而成,可能早在公元前800或900年就开始了,并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形成最终的书面形式。这部史诗被认为是诗人毗耶娑所作,由近100,000行诗句组成,分为18本书。第六本书包含印度教的核心文本《薄伽梵歌》(“慷慨之主之歌”),其中讨论了人生的四个目标或purushartas——artha(世俗的财富和成功)、kama(快乐和欲望)、dharma(正义)和moksha(知识和从生死循环中解脱)。《薄伽梵歌》是战士阿周那和克里希纳之间的对话,它将佛法作为其核心教诲:面对战争的前景,克里希纳犹豫不决,他提醒英雄阿周那他的无私责任或佛法。

这部史诗以印度北部平原的库鲁克谢特拉王国为背景,讲述了婆罗多王朝统治家族成员之间争夺继承权的斗争,最终导致了一场灾难性的内战。般度族兄弟与他们的表兄弟俱卢族展开对立,俱卢族在一场精心策划的赌局中剥夺了长兄般度族的王位和妻子。兄弟俩被迫流亡13年,在此期间,他们为与表兄弟的战争做准备。最终,般度族在一场持续18天的战争中获胜,双方都伤亡惨重。与被视为“sruti”(神启)的吠陀经不同,这部史诗被认为是“smrti”(记忆之物),即源于人类。

c.公元前400年:古典舞蹈形式Bharata natyam发展起来

婆罗多舞(Bharata natyam)是一种印度古典舞蹈,起源于印度教寺庙,如今已成为印度最受欢迎的舞蹈形式之一,在印度国内外都有教授和表演。它在泰米尔纳德邦发展和培育,尤其是在印度教统治时期。朱罗王朝的国王们,其宏伟的寺庙中供奉着数百名舞女(寺庙舞者)。这种舞蹈的发展一直延续到19世纪,并由历代统治者延续至今。舞女是指与特定神灵“结婚”的年轻女性,她们为寺庙中供奉的神灵表演舞蹈,也供婆罗门祭司欣赏。在英国统治时期,舞女声名狼藉,她们的舞蹈被视为放荡不羁。寺庙舞蹈在马德拉斯邦(现为泰米尔纳德邦)被法律禁止,但婆罗多舞(Bharata natyam)作为一种戏剧舞蹈形式,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流传,如今在印度各地及世界各地广泛教授。

婆罗多纳蒂亚姆是一种主要由年轻女子表演的独舞,其编舞特点是使用大量形式化的手势(mudras),这些手势具有独特含义,并伴有充满活力的节奏感的脚步、雕塑般的姿势和生动的面部表情。它融合了印度舞蹈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nritta(纯粹的节奏舞蹈)、nritya(通过面部表情和手势传达情绪的表现性舞蹈)和natya(结合歌舞的纯粹叙事)。女舞者赤脚表演,脚上戴着宽大的铃铛脚镯,身穿精致的纱丽,纱丽前部褶皱呈瀑布状,随着舞者的动作,褶皱在两腿之间散开。一场典型的演出由六个部分组成:alarippu,向神灵祈祷并向观众致意;jatisvaram,使用nritta的技术片段;sabdam,引入nritya;varnam是最复杂的作品,同时使用了nritta和nritya;padam是通过natya表达爱和奉献的作品;最后部分是tilana(或thillana),这是一部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的作品,展示了舞者对复杂步法和优美姿势的掌握。

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北部

在征服了安纳托利亚(公元前334-3年)、腓尼基、埃及和利比亚(公元前333-2年)以及波斯(公元前331-330年)之后,来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将目光投向了被200年前波斯大流士一世。亚历山大派主力通过开伯尔山口,自己率领余部沿更北的路线进军。他遭遇了一些地方统治者的抵抗和战斗,而另一些人畏惧他的名声,用礼物和补给迎接他。公元前326年9月,他的远征队到达了旁遮普的比亚斯河的最东端,当时他的军队——现在已经厌倦了长年的行军——几乎要叛变。亚历山大随后掉头向南沿印度河而下到达海边,一路战斗并围攻印度城市。在那里,他再次分兵,派一支舰队从印度河口返回波斯湾,派遣一个军团越过博伦山口,带领其余部队沿着荒凉的马克兰海岸进入伊朗,然后返回巴比伦。

亚历山大的入侵本身并没有给印度留下长久的印象(尽管他可能影响了年轻的旃陀罗笈多·孔雀王朝的创始人孔雀王朝(MauryanEmpire),但他的征战巩固了他作为古代世界伟大征服者之一的声誉。然而,后来的希腊领导人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其中最著名的是米南德(Menander,约公元前155-130年在位),他率领军队沿恒河直抵巴特那,据传说,他后来成为一名佛教徒。

公元前324–298年:旃陀罗笈多统治孔雀王朝

公元前320年,难陀王朝被其军队中的一位军官旃陀罗笈多·孔雀(约公元前320-298年)推翻,他成为了孔雀帝国。到本世纪末,旃陀罗笈多的帝国疆域从喜马拉雅山脉一直延伸到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并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统一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帝国繁荣了140年。希腊驻旃陀罗笈多朝廷的大使麦加斯梯尼对孔雀王朝都城华氏城(巴特那)的富丽堂皇赞叹不已,他所描绘的国王形象展现了一位专横跋扈、多疑的统治者,时刻保持警惕,唯恐有人暗杀。

一部关于治国方略的手册《政事论》由旃陀罗笈多的首相考底利耶部分撰写(后几个世纪其他作者对其进行了补充),是对孔雀王朝官僚体制的一次深刻研究。该书常被拿来与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相提并论,探讨了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的实用建议,包括如何在被征服的领土上培养间谍和赢得民众的支持。

关于旃陀罗笈多的生平有很多传说,有人说他的家族与佛陀有亲戚关系,也有人说他遇到了亚历山大大帝,并因冒犯他而被囚禁。关于他死亡的大多数版本都记载,旃陀罗笈多放弃了王位,成为一名耆那教僧侣,并绝食至死。旃陀罗笈多死后,他的儿子宾达萨拉和孙子阿育王增强了帝国的实力并巩固了其土地。

约公元前324–185年:孔雀王朝

公元前320年,难陀王朝被其军队的一名军官推翻,旃陀罗笈多·孔雀(约公元前320-298年)即位,孔雀王朝由此建立。到公元前300年左右,旃陀罗笈多的帝国已覆盖兴都库什山脉以南的印度,以及南至讷尔默达河的大部分北印度地区。一位希腊大使的著作,麦加斯梯尼的著作,展现了孔雀王朝都城帕塔利普特拉(巴特那)的富足与辉煌,以及印度的种姓制度,麦加斯梯尼所写的这位国王时刻保持警惕,唯恐有人暗杀。一部关于治国之道的著作《政事论》由旃陀罗笈多的首席大臣撰写(后几个世纪又增加了补充内容),探讨了统治者如何治理王国的实用建议,并为我们了解孔雀王朝的官僚体制提供了一个窗口。关于旃陀罗笈多的传说有很多,其中声称他的家族与佛陀,他遇见了亚历山大大帝,并辞去王位成为一名耆那教僧侣。

阿育王大帝(约公元前269-233年)被广泛认为是孔雀王朝最伟大的皇帝,其统治范围从喜马拉雅山脉北部一直延伸到印度半岛,并横跨次大陆最广阔的地区。阿育王以其非暴力和宗教宽容的原则而闻名,他以“转轮圣王”(佛教中意为“宇宙统治者”)为榜样,其统治基于“佛法”或征服的原则,而非战争,而是正义。为了推广这一原则,阿育王下令将基于“佛法”的敕令刻在王国各地的岩石、柱子和洞穴上,并派遣使者向国外传播他的思想。

阿育王死后,帝国衰落,在一系列软弱的统治者统治下,领土不断缩减,而这些统治者的情况鲜为人知。公元前185年,将军普夏米特拉·顺伽(PushyamitraShunga)刺杀了孔雀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布里哈德拉塔(Brihadratha)。

约公元前300年:希腊大使麦加斯梯尼被派往孔雀帝国

麦加斯梯尼是一位希腊大使,大约在公元前300年被派往旃陀罗笈多孔雀王朝。麦加斯梯尼代表塞琉古·尼卡托(生于公元前358-281年),他是孔雀王朝后期希腊化希腊帝国东部的统治者。亚历山大大帝之死。麦加斯梯尼对其访问的记述(仅存残篇)帮助学者们了解了旃陀罗笈多统治下的孔雀王朝的统治本质。麦加斯梯尼描述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孔雀王朝国王的绝对统治以及为执行这一统治而发展起来的复杂官僚机构。他还讨论了据称由6万名职业士兵组成的常备军。麦加斯梯尼对甘蔗和棉花等较为常见的印度作物的描述,引起了希腊读者的怀疑,他们不相信有植物能产出“糖浆”和“羊毛”。

约公元前300年:现存最早的泰米尔文献

泰米尔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属于达罗毗荼语系,与印度-雅利安语系无关。泰米尔语使用者超过6000万,是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官方语言,也是斯里兰卡的官方语言。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一些拥有大量泰米尔语人口的非洲国家也是泰米尔语使用者之一。阿育王的法令将他的南方邻居确定为朱罗族和潘地亚族都是讲泰米尔语的民族。

泰米尔文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诗歌和语法揭示了基督时代南印度的诸多历史。在名为“桑甘”(Sangam)的马拉松式艺术节上,男女都会朗诵泰米尔诗歌,这些诗歌描述了当时的种姓社会以及与罗马帝国的广泛对外贸易,这种贸易从公元前30年被罗马统治的埃及延伸到南印度。泰米尔语内部方言众多,其特点是文学或古典风格与口语变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

公元前269–233年:阿育王统治

阿育王(Asoka),印度第三位皇帝孔雀王朝,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9-233年,其典范故事至今在南亚各地的民间戏剧和传说中广为流传。这位皇帝统治着一片辽阔的疆土,从孟加拉湾延伸至坎大哈,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一直延伸到印度南部的克里希纳河下游。公元前261年是阿育王统治的转折点,部分原因是为了扩大通往恒河的通道,他征服了东海岸的阿育王王国。羯陵伽。据阿育王记载,超过25万人被杀、被俘或后来死于饥饿。皇帝对这场巨大的苦难和损失深感悔恨,皈依佛教,并将佛法(dharma)作为其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核心基础。

皇帝在他的王国各地,将受佛法启发的法律和禁令铭刻在岩石和柱子上,其中一些顶部还雕刻着精美的雕塑。许多敕令以“天神挚爱如是说”开头,劝诫人们要行善,包括正直、虔诚、孝敬父母和师长、保护环境和自然。秉承这一原则,阿育王废除了那些给人类和动物带来不必要痛苦的习俗,并提倡宗教宽容。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他派遣自己的儿子——一位佛教僧侣——前往斯里兰卡,并派遣使者前往希腊和叙利亚等国。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些敕令统一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这个帝国被划分为五个部分,由阿育王和四位总督统治。在他统治之后,阿育王成为了开明统治、非暴力和宗教宽容的永恒象征。1950年,时任印度总理将公元前250年建造的砂岩雕塑——阿育王狮子柱作为印度的官方象征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公元前261年:羯陵伽之战

羯陵伽战役是位于现代奥里萨邦东海岸的一个王国,也是孔雀王朝统治的转折点。阿育王大帝(约公元前269-233年)。约公元前261年,阿育王为王国发动了一场血腥的战争,这场征服被记录在他的十四道岩石敕令中的第十三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在敕令中,他统计了冲突的伤亡和战俘超过20万人,并对这场大规模的生命和自由的丧失表示悔恨。

他宣告放弃以正义——佛法——为目的的征服:“只有以佛法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以佛法为乐才是他们全部的乐事,因为这在今生和来世都具有价值。”佛法成为阿育王个人和公共生活的组织原则,并塑造了他的非暴力和宗教宽容政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isky |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集:香料之路与丝绸之路

约公元前200-100年:地中海和南印度之间建立贸易路线
约公元前200-100年:犹太人定居于科钦

尽管犹太人在现代印度只是极少数,但他们在次大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事实上,这里是几个不同的犹太社区的所在地。

第一批抵达的犹太人可能在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抵达印度南部的科钦(现称科钦)。他们仍然是科钦地区规模虽小但重要的组成部分,科钦自古以来就是喀拉拉邦海岸的贸易枢纽。此外,还有贝尼以色列人,据信他们大约在2100年前抵达;他们定居在孟买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现今的巴基斯坦境内。较晚抵达的是巴格达犹太人,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他们主要是在公元前五世纪期间移居印度的伊拉克犹太人的后裔。英国统治时期,大约150-250年前。

印度最著名的犹太社区——被认为是伊朗以东世界上最古老的犹太社区之一——仍然位于科钦。尽管该社区的成员寥寥无几,大多数人早已移居以色列,但科钦犹太人过去和现在都是喀拉拉邦海岸香料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家庭住所正下方建有巨大的仓库,里面堆满了堆积如山的姜黄、辣椒和胡椒。

约公元前150年:希腊水手希帕罗斯发现季风

印度的气候尤其受季风的影响,季风是一种强风,由于陆地和海洋温度的差异,风向会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并可能引发剧烈的天气变化。季风源于阿拉伯语中表示季节的词根“mausim”,印度的季风从六月到九月,从海洋向西南方向吹向陆地。十月到十二月,季风从东北方向吹向陆地,从喜马拉雅山脉吹向印度洋。夏季或“湿”季风期间的降雨是由于吸收了印度大陆热量的空气上升,被来自印度洋的较冷空气取代而产生的。

由于印度夏季气温可达华氏100度以上,“湿润”的季风带来了急需的缓解。该国的农业和经济依赖于夏季季风,它提供了印度高达80%的降雨。然而,强季风会在几个月内带来数英尺的降雨,导致山体滑坡,摧毁了农作物和村庄。相反,季风不足会导致多年的干旱,科学家们推测,季风减弱可能是导致印度河流域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约公元前100年:丝绸之路贸易路线建立

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500年,东西方商人沿着丝绸之路往来,这条贸易路线网络连接着西方的罗马和东方的长安(今西安)。丝绸因其质地珍贵,是地中海地区的主要进口商品,而中国人则严密保护着他们的丝绸制造技术。然而,丝绸并非唯一通过这条路线运输的商品——宝石、金属、马匹、杏子、葡萄干和制成品也在这里交易。穿越这条路线并非没有危险,旅行者通常会雇佣警卫或依靠当地向导为他们引路。

此外,这条道路促进了技术、艺术和医药的贸易——甚至疾病也通过这条路线在不同文化之间传播。这条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佛教传入中国,因为佛教僧侣会陪同商人东行。后来,中国的朝圣者,例如法显前往印度,汲取佛教经典和教义。13世纪后,蒙古帝国的崛起和沿线地区的地方主义导致这条路线的使用减少,并最终瓦解。

约公元前100年-公元100年:泰米尔诗集《Purananuru》,创作
约公元前21年:泰米尔使团从马杜赖前往罗马
约公元50年:据说圣托马斯到达了喀拉拉邦海岸
约公元70年:希腊商人指南《航海记》中描述了穆吉里斯

公元1世纪希腊商人的印度贸易指南《航行记》列出了印度西海岸的20个主要港口。穆吉里斯(Muchiripattanam)的希腊罗马发音,显然是最重要的港口。它在西方可追溯到公元2世纪的纸莎草合同中被提及,并在当时的泰米尔诗歌中被记录下来。它是从红海直达的船只的第一站,成为许多商人的第二个家。穆吉里斯是印度和地中海之间贸易的起源和繁荣之地,主要是香料贸易。贸易一直持续到4世纪,首先被波斯人接管,然后在7世纪被阿拉伯人和讲阿拉伯语的犹太人接管。

然而,尽管有所有书面证据,穆吉里斯的确切位置直到最近仍不清楚,因为河流会随着时间推移改道,而在喀拉拉邦,海岸线的变化尤其剧烈。2005年,科钦大学的考古学家沙詹博士和他的团队在预定的位置发现了穆吉里斯——位于内陆4英里处,靠近现代城镇克兰加诺尔(科东加拉尔)的双重回水线后面。人们发现了罗马皇帝尼禄和提比略的钱币,还有罗马双耳细颈瓶和地中海玻璃饰品。事实上,罗马钱币早已是当地古董店里常见的商品。即使在今天,在南印度的婚礼上,送给新娘一串由小钱币组成的项链仍是一种习俗。

然而,印度最大的犹太社区是孟买的贝尼以色列人(BeneIsrael)。尽管他们抵达印度的过程颇为神秘(有人声称他们于公元前2世纪抵达印度),但该社区的成员从事榨油业,并被称为“shanwar telis”(安息日榨油工),因为他们在安息日不工作。外来者很难从外貌和语言上区分他们与当地居民,但他们拥有自己的传统,遵守安息日,为儿子行割礼,并进行其他与犹太教相关的仪式。

所有犹太人群体无一例外地都被印度社会接纳和同化。事实上,印度人往往为印度犹太人很少遭遇印度教徒或穆斯林的反犹主义而感到自豪。反犹主义一旦抬头,都是荷兰殖民者所为。据信,最近(2008年11月)对孟买Chabad House犹太中心的袭击是印度境外的伊斯兰极端分子所为。印度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犹太人愿意在标志中使用纳粹标志的地方——因为它是一个古老的印度教符号,并不像西方那样具有负面含义。

约公元100年:印度与罗马的香料贸易达到顶峰

公元一世纪,印度的香料——尤其是黑胡椒和马拉巴斯兰(一种肉桂)——成为与东地中海贸易的重要商品。西方对调味和保存香料的需求刺激了印度与豆蔻、生姜、姜黄、藏红花、肉豆蔻和丁香的贸易。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开辟的印度海上航线,开启了通往欧洲的香料贸易。在接下来的200年里,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争夺着香料贸易的控制权。到了19世纪,随着香料植物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以及人工制冷技术的发展,印度对香料的总体需求下降。

约公元100–300年:贵霜帝国

去世后公元前232年,阿育王登基,他的继任者逐渐失去了对孔雀王朝和印度北部分裂成许多由地方王朝统治的小国。然而,在印度中部,一个主要强国持续了四百多年:萨塔瓦哈纳帝国(约公元前230年-公元220年)。在北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内战以及来自中亚的进一步入侵和侵略之后,下一个强大的印度强国是由月氏人或贵霜人建立的。贵霜人是从现在的中国中亚地区迁徙到现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地区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了古典时期最伟大的帝国之一,在其鼎盛时期统治着从咸海到孟加拉湾的广大地区。

贵霜帝国依靠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建立了帝国,并将财富倾注于艺术和佛教寺院,引进希腊工匠雕刻精美的佛像,描绘佛陀的生平。这种融合西方工匠与东方题材的艺术形式被称为犍陀罗艺术。在此期间,第一批佛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两位印度僧侣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寺院,并将佛教经典翻译成当地语言,传播佛教教义。

贵霜人奉行普世统治,在其多种族帝国中拥护众多不同宗教的神祇。贵霜最伟大的统治者,迦腻色迦王深信佛教,选择大乘佛教,从而影响了中国和西藏佛教的发展方向。他修建于白沙瓦的巨型佛塔被认为是亚洲最伟大的奇迹之一:据一位公元7世纪的中国朝圣者描述,500年后,它依然屹立不倒,尽管只有地基留存至今。

贵霜王朝还发展了一套极其华丽精巧的铸币体系,其精美的金币上刻画着统治者和神祇的形象,细节精美。这些铸币以及新发现的铭文,使现代学者能够更精确地确定贵霜王朝的年代,并为理解18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称的“人类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事件提供了新的视角。

约公元100-500年:犍陀罗艺术在印度北部和阿富汗蓬勃发展

犍陀罗(巴基斯坦西北边境地区及白沙瓦市)是希腊世界与佛教相遇的地方。在征服之后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统治时期,在现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建立了希腊附属国。犍陀罗的黄金时期始于公元75年左右,当时贵霜帝国,在其最强大的领导人的领导下繁荣昌盛,迦腻色迦王,其统治时期为公元120年至150年。贵霜王朝时期,犍陀罗艺术因融合佛教和希腊艺术形式而蓬勃发展。

现存的佛教艺术和雕塑保留了犍陀罗风格,其中体现了希腊、叙利亚、波斯和印度艺术的影响,主要来自贵霜王朝的首都马图拉。一些最早的佛像人形佛像诞生于这一时期,犍陀罗艺术家为整个亚洲的佛像塑造了经久不衰的典范——身着希腊托加长袍的佛像。贵霜王朝的这一创作时代也对笈多王朝的艺术和雕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约公元100-500年:佛教分裂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佛教是公元前5世纪由悉达多·乔达摩创立的一种宗教或哲学。佛陀,出生于印度北部释迦族的一位王子。佛陀的诞生和涅槃(即达到涅槃)备受争议;传统的涅槃日期是公元前486年,但一些人认为他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并于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间在拘尸那罗逝世。佛陀、佛教徒和佛法(或称宗教法)被认为是佛教的三宝。

佛教四圣谛中的第一谛是“众生皆苦”(dhukka)。悉达多通过观察老人、盲人、垂死之人和尸体等各种疾病、病痛和死亡,悟出了这一真理。为了寻求摆脱苦难的方法,悉达多抛妻弃子,出家为僧,游历印度东北部的摩揭陀国,师从多位导师。如何将自我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是他追寻的核心问题。经过六年的流浪,他终于找到了答案,并在菩提伽耶的一棵树下冥想时获得了顿悟。

佛陀的洞见凝聚于剩余的圣谛——痛苦源于欲望(trishna);痛苦可以克服;通过遵循八正道(被想象为佛法的循环之轮),人们可以摆脱执着,达到涅槃。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行、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他还提倡遵循“中道”,即介于严酷苦行与放纵之间的一种修行方式。佛陀在证悟后,以云游苦行僧的身份度过了人生的最后45年,宣说教诲,并积累了众多追随者,其中包括摩揭陀国国王频毗娑罗,他成为佛陀的赞助人,并慷慨捐赠,包括在其首都王舍城(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修建了一座寺庙。

目前,全球佛教徒约有4亿,其主要两大宗派是上座部佛教(主要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和大乘佛教(主要在中国、西藏、日本和韩国)。卫塞节是庆祝佛陀诞生的节日,每年五月举行,是佛教最重要的节日。

约公元127–147年:迦腻色伽规则

迦腻色迦王(公元127-147年在位)是贵霜帝国。在阿富汗罗博塔克发现的一块重要新碑文提供了更多关于他的家族和祖先、他的统治日期以及他在印度庞大帝国版图的信息。皈依佛教后,他支持大乘佛教,并派遣传教士到中国,影响了佛教的发展方向,佛教随后在中国开始繁荣。他还在白沙瓦建造了一座大佛塔,表明他对佛教的支持。迦腻色迦继续征战,扩张贵霜帝国的疆域,从西北部的阿富汗和中亚、北部的克什米尔,扩展到印度中部的乌贾因、恒河平原的马图拉、戈桑比和贝拿勒斯,以及距离孟加拉湾仅三百英里的比哈尔邦的巴格布尔。根据后世的传说,迦腻色迦最终被自己的士兵杀死,他们把他闷死在帐篷里。

公元200年:阿尼库特大坝建成

大阿尼库特水坝,又名卡拉奈水坝,始建于公元二世纪,位于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斯里兰加姆岛,卡维里河在此分流。朱罗王朝国王卡里卡拉在位期间大力发展建筑工程和庞大的灌溉系统,并于公元一世纪或二世纪下令修建这座水坝。卡拉奈水坝由土石建成,长1079英尺,宽66英尺,是现存最古老的灌溉系统之一。卡拉奈水坝将印度教的圣河卡维里河引水分成六条水渠,灌溉数千英亩土地,在泰米尔纳德邦地区形成了一个富饶的三角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isky |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集:黄金时代

约300–550年:笈多帝国

尽管之前有两位笈多王朝的统治者,但旃陀罗笈多一世(公元320-335年在位)被认为于公元320年左右在恒河流域建立了笈多帝国,并以此为孔雀王朝的奠基人。笈多王朝统治时期(公元300年至600年)因其科学的进步以及对印度古典艺术和文学的重视而被称为印度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的统治者获得了大量先前由……拥有的土地。孔雀帝国,在其统治下和平与贸易繁荣。

梵语成为宫廷官方语言,戏剧家和诗人迦梨陀娑在旃陀罗笈多二世的庇护下创作了著名的梵剧和诗歌。《爱经》是一部探讨浪漫爱情的著作,其成书时间也可追溯到笈多王朝。公元499年,数学家阿耶波多出版了其关于印度天文学和数学的里程碑式著作《阿耶波多论》,其中将地球描述为一个围绕太阳运转的球体。

笈多王朝国王肖像的精美金币是这一时期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颂扬了他们的成就。旃陀罗笈多的儿子沙摩陀罗笈多(公元350-375年在位)进一步扩张了帝国,其统治末期,阿拉哈巴德的阿育王柱上镌刻着对其丰功伟绩的详细记述。与孔雀王朝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不同,笈多王朝允许战败的统治者通过提供贡品或军事援助等服务来保留其王国。沙摩陀罗笈多的儿子旃陀罗笈多二世(公元375-415年在位)对印度西部的释迦总督发动了一场漫长的征战,这使得笈多王朝得以进入印度西北部的古吉拉特邦港口,并开展国际海上贸易。旃陀罗笈多二世的儿子鸠摩罗笈多(公元415-454年在位)和孙子韦陀笈多(公元454-467年在位)抵御了来自中亚匈奴部落(匈奴的一个分支)的进攻,这极大地削弱了帝国的实力。到公元550年,笈多王朝的原有王朝无人继承,帝国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小王国。

400–411年:中国佛教僧人法显访问印度

法显是一位中国佛教朝圣者,他于公元399年从中国步行前往印度,并于公元413年经海路返回,享年65岁。他沿恒河而下,途经众多寺院,研习寺院习俗,抄写佛经。他撰写的游记为现代学者提供了了解佛教治理的视角。笈多帝国,轻税和对种姓和宗教的开明政策带来了繁荣,法显形容其为人民感到满足。

约500年:阿耶波多(Aryabhata)描述了行星的轨道

在古印度,天文学、占星术、数学和宗教紧密相连。天文学的发展源于吠陀仪式中确定至日、分日和月相的需要。十八部早期天文学文献或悉旦塔(siddhantas),其中只有大约公元前400年写成的《苏利耶悉旦塔》留存下来,其中讨论了月食和日食、天文仪器和月相等主题。天文学家拉加达(Lagadha)于公元前500年左右撰写的《吠檀多经》(VedangaJyotisha)概述了一种基于五年周期或yuga的历法,有62个阴历月和1,830天。印度最早的历法是萨普塔什历(Saptarshicalendar),分为2,700年一个周期,至今印度部分地区仍在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3076年的版本。

天文学在笈多帝国(约公元320-550年)时期,印度中部的乌贾因成为天文和数学研究中心。公元499年,印度天文学家和数学家阿耶波多用梵语撰写了《阿耶波多经》,这是一部关于数学和天文学的重要论文,阿耶波多当时兼任摩揭陀国(位于今比哈尔邦的古代地区)那烂陀大学的校长。阿耶波多描述了球形地球绕其自身轴自转以及行星相对于太阳的轨道。他将宇宙的年龄确定为大约4,320,000年,并计算出太阳年的长度。印度第一颗太空卫星于1975年发射,以他的名字命名。

约600–700年:伊斯兰教由穆斯林商人传入印度

伊斯兰教是由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七世纪初在麦加创立的一神教。该教的信徒被称为穆斯林,他们尊崇阿拉伯语《旧约》中的真主安拉和《古兰经》。古兰经是安拉赐予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言。

所有穆斯林都应履行五项主要义务,即伊斯兰教的支柱,或称“Arkanal-Islam”。这些支柱包括:清真言(shahada),即宣认穆斯林信仰;礼拜(salat),即每天按规定方式进行五次的礼拜仪式;天课(zakat),即施舍;斋月期间的斋戒;以及朝觐(hajj),即前往圣城麦加朝圣。

到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已传播至欧洲、中亚和印度。公元7世纪,穆斯林商人在印度西南海岸定居。位于克兰加诺尔(喀拉拉邦科东格卢尔)的切拉曼主麻清真寺被认为是印度第一座清真寺,其历史可追溯至这一时期。从公元11世纪开始,突厥和阿富汗军队将伊斯兰教传播到印度北部。公元10世纪上半叶,加兹尼的马哈茂德征服了旁遮普地区,两个世纪后,古尔的穆罕默德入侵德里,建立了德里苏丹国。

印度的伊斯兰教在莫卧儿帝国继承了德里苏丹国,并在16世纪皇帝的统治下达到顶峰阿克巴大帝提倡宗教宽容。在莫卧儿王朝统治下,伊斯兰文化和宗教与印度和印度教传统相融合,留下了包括泰姬陵在内的艺术和建筑遗产。

1947年,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分歧导致英国殖民者撤离印度,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此次分裂引发了两国边境的大规模移民,穆斯林向北迁往巴基斯坦,而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则向南迁往印度。两派之间的暴力冲突导致数十万人丧生。作为一个世俗国家,印度宪法保障其公民的宗教自由,其中大多数公民信奉印度教。

伊斯兰教是印度第二大宗教;2008年,超过13%的印度人自认为是穆斯林,印度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巴基斯坦现今是一个伊斯兰共和国,总人口约1.7亿,其中只有300万是印度教徒。巴基斯坦是继印度尼西亚之后,穆斯林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宗教,紧随其后的是印度(1.56亿)和孟加拉国(总人口1.5亿,其中1.32亿,约1500万是印度教徒)。

871–907:朱兰帝国的崛起

朱罗人是居住在印度南部的一个民族,最早出现在公元前 3 世纪孔雀王朝皇帝的岩石铭文中阿育王大帝。朱罗人是讲泰米尔语的民族,控制着现代泰米尔纳德邦东海岸和卡弗里河三角洲地区。他们最终战胜了该地区其他南部部落,包括马杜赖的潘地亚人和坎奇的帕拉瓦人。帝国最早的国王卡里卡拉(约公元100年在位)在泰米尔文学中受到赞颂,但帝国在朱罗王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拉贾拉贾(公元 985-1014 年在位)征服了斯里兰卡北部的喀拉拉邦,并于公元 1014 年获得了马尔代夫群岛。

为了纪念他的统治和湿婆神,拉贾拉贾在坦焦尔建造了一座宏伟的神庙,拉贾拉杰什瓦拉神庙,又名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于公元1009年竣工。这座神庙是当时印度最高的建筑,其铭文记载了拉贾拉贾的胜利,也是一个巨大的仪式场所,中央神殿高216英尺。神庙装饰着描绘军事征服、王室、拉贾拉贾和湿婆的壁画。帝国境内以及远至斯里兰卡的村庄都送来贡品,这些贡品被重新分配,用于支持神庙宫廷中庞大的舞者、仆人、歌手、木匠、金匠和其他人员。

拉贾拉贾之子拉金德拉一世(公元1014-1044年在位)继续增强朱罗王朝的势力,击败了印度南部的对手,并向北扩张朱罗王朝的领土。公元1023年,拉金德拉率军北上,直逼恒河,击败了帕拉王朝统治者的孟加拉王国。几年后,他派遣军队远征马来半岛,占领了爪哇部分地区,可能是为了保护通往中国的海上航线。与其他南方部落的竞争最终导致了朱罗王朝的覆灭:公元1257年,潘地亚王朝击败了朱罗王朝。公元1279年,朱罗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拉金德拉四世(公元1246-1279年在位)去世。

约 900 年:朱兰青铜雕塑时期开始

这朱罗王朝建立了南印度第一个主要帝国。在公元9世纪至13世纪的朱罗王朝统治下,诗歌、舞蹈、艺术和寺庙建筑等艺术蓬勃发展。但朱罗王朝的艺术遗产最显著的体现是青铜雕塑,这些雕塑在此期间臻于完美,至今仍在继续制作。

朱兰青铜器通常描绘神祇、皇室成员以及当时的政治权贵——所有这些都具有独特的朱兰风格,以经典的人物形象为代表,比例完美。这些雕塑的特色在于人物的姿态。它们总是优雅、高贵、充满感性——尤其是像湿婆和帕尔瓦蒂这样的情侣雕塑。青铜器上还描绘了源自古典舞蹈的“手印”或手势。

朱兰雕塑大师采用失蜡法( cire perdure) 创作作品,这种工艺至今仍在使用。

981:首次庆祝 Mahamastak Abhishek 节

这个耆那教节日每12年举行一次,庆祝圣人巴霍巴利王的一生。数百万信徒前往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斯拉瓦纳贝拉戈拉,为57英尺高的巴霍巴利王雕像(也被称为戈马特什瓦拉)举行涂油仪式。这座巨大的裸体圣人雕像由其所在地温迪亚吉里山(Vindhyagiri)或因陀罗吉里山(Indragiri)的一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

自公元981年雕像竣工以来,这一节日便定期举行。仪式包括用各种物质为这座巨大的雕像涂油。首先,用1008个小金属容器盛装圣水。然后,人们会向雕像洒下一系列其他祭品,例如牛奶、甘蔗汁、藏红花和檀香糊,以及椰子粉、姜黄粉、藏红花粉和朱砂粉。接下来,人们会献上金、银、宝石、花瓣和硬币,最后以鲜花瀑布般的景象结束仪式。

牧师和信徒们需要爬上 700 级台阶才能到达雕像顶部进行仪式,而大批朝圣者则在巨像脚下观看,并被洒在雕像上的材料淋湿。

耆那教徒崇敬巴霍巴利王。据传说,他在与兄弟婆罗多(Bharata)的战争中获胜后放弃了自己的王国,因为他对权力的渴望感到幻灭,这种渴望使他与家人对抗。巴霍巴利王决定寻求精神启迪,他长时间站立冥想,以至于藤蔓开始爬上他的腿,并蔓延到他的手臂,这就是他在萨拉瓦纳贝拉戈拉(Shravana Belagola)雕像中的形象。

c.985–1014:拉贾拉贾统治南部

拉贾拉贾统治公元985年至1015年,拉金德拉统治了印度南部的朱兰帝国。他与儿子拉金德拉一起,巩固了该王国在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的统治地位。皇帝成功击败了南印度的主要对手潘地亚部和切拉斯部,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喀拉拉邦。拉金德拉的实力来自强大的政府、庞大的军队和独特的海军力量,公元1014年,他利用这些力量将帝国扩张到斯里兰卡北部和马尔代夫群岛。这些胜利的入侵为他的王国带来了稳定的进贡,并为朱兰王朝最持久的纪念碑——坦焦尔等伟大的皇家寺庙——做出了贡献。

为了纪念他的统治和个人神湿婆,拉贾拉贾在坦焦尔建造了宏伟的拉贾拉杰什瓦拉神庙或称大光明神庙,该神庙于公元1010年左右竣工。这座神庙是当时印度最高的建筑,其碑文记载了拉贾拉贾的胜利,并且是一个巨大的仪式场所,中央神殿高216英尺。神庙装饰着描绘军事征服、王室、拉贾拉贾和湿婆的壁画。对神庙捐赠的系统记录提供了有关神庙和帝国的大量信息。拉贾拉贾的儿子拉金德拉于公元1014/15年继承了他的王位,并继续向北和向东扩张帝国,甚至派遣海军远征占领爪哇沿海地区和马六甲海峡。

997–1030:加兹尼国王马哈茂德统治北方

在马哈茂德一世(公元971-1030年)的统治下,以阿富汗城市加兹尼为中心的伊斯兰王朝——加兹尼帝国达到了鼎盛时期。马哈茂德的父亲,一位名叫塞布克提根的土耳其奴隶,于公元10世纪建立了这个王国,马哈茂德从公元998年到公元1030年担任苏丹。公元1000年至1026年间,这位被称为“伊斯兰之剑”的苏丹每年至少入侵信德省和旁遮普省一次,并对印度北部发动了残酷的战争。

马哈茂德对印度的入侵极其残酷,从未触及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据说他每次入侵都带走了巨额战利品,其他印度王朝,例如胡加拉霍的钱德拉王朝、卡瑙杰的普拉蒂哈拉王朝和瓜廖尔的拉其普特王朝,都败于他强大的军队之下。卡瑙杰、马图拉和塔内什瓦尔等地均遭劫掠,但直到今天,大多数印度人仍记得他,是因为古吉拉特邦卡提阿瓦南岸索姆纳特的湿婆神庙被毁。一些穆斯林编年史称,索姆纳特之战造成5万印度教徒丧生,据说湿婆林伽(湿婆神的主要象征)也被马哈茂德亲手摧毁。据说,战后马哈茂德及其部队带走了相当于6.5吨的黄金穿越沙漠。现代历史学家对马哈茂德“黑色传说”中的一些假设提出了质疑。

虽然毫无疑问,加兹尼王朝的马哈茂德发动了残酷的战争,恐吓阻拦他的民众,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只攻击印度教徒。木尔坦的穆斯林统治者,一位伊斯玛仪派教徒,和他的臣民也遭受了同样残酷的对待。修正主义历史学家认为,马哈茂德掠夺印度教寺庙是因为里面有财富,他的指挥官中有印度教徒,而且在他的统治下,印度教寺庙仍然被允许开放。但如今,在整个次大陆的历史认知中,马哈茂德仍然是一个极具争议和分裂的人物。

马哈茂德利用从印度劫掠所得的战利品,将加兹尼打造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图书馆,并培养了众多学者,例如数学家兼哲学家阿布·雷汗·比鲁尼,他所著的《印度之书》(Kitab al-Hind)是最早关于印度宗教和哲学传统的文献之一。公元12世纪,穆斯林戈里德王朝继承了加兹尼王朝的统治,随后德里苏丹国,由五个连续的穆斯林王朝统治印度北部直至公元 16 世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isky |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62

主题

249

帖子

123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