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9|回复: 1

[文化] 哥伦布将美洲植物玉米引入欧洲

[复制链接]

9

主题

1

回帖

4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2
发表于 2024-9-18 11: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93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将美洲植物玉米引入欧洲。美洲原住民从墨西哥南北迁徙,将精心培育的玉米种子带到了北美和南美。许多土著文化严重依赖玉米用于各种用途,包括食物和燃料。据历史学家称,玉米起源于中美洲,直到1493年意大利探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加勒比海发现玉米并将其带回西班牙后,欧洲才知道玉米。选项A是正确答案

1493年,驻扎在热那亚的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为西班牙工作期间第一次航行加勒比海归来,带回了玉米。自1494年以来,玉米开始在欧洲种植,但收效甚微;直到经过杂交,玉米的产量才有所提高。1492 年 8 月 3 日,哥伦布从西班牙启航,寻找一条通往亚洲的全水路。两个多月后的 10 月 12 日,哥伦布登陆巴哈马群岛的一个岛屿,他称其为圣萨尔瓦多岛;当地人称其为瓜纳哈尼岛。

哥伦布在返回西班牙之前,花了近五个月的时间探索加勒比海,特别是胡安娜岛(古巴)和伊斯帕尼奥拉岛(圣多明各)。他留下三十九名男子在今天的海地建立一个名为 La Navidad 的定居点。他还绑架了几名美洲原住民(十到二十五岁)带回西班牙——只有八人幸存下来。哥伦布带回了少量黄金以及当地的鸟类和植物,以展示他认为是印度的大陆的富饶。 1493 年 3 月 15 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后,立即给费迪南国王和伊莎贝拉女王写了一封信,宣布他的发现,他们曾资助过他的旅行。这封信是用西班牙语写的,寄往罗马,由斯蒂芬·普朗克用拉丁文印刷。普朗克错误地在小册子的引言中漏掉了伊莎贝拉女王的名字,但他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在几天后重印了小册子。这里展示的副本是小册子的第二版,经过更正。

这封信的拉丁文版在整个欧洲宣告了美洲大陆的存在。哥伦布写道:“我发现了许多岛屿,上面居住着许多人。我为我们最幸运的国王占领了所有这些岛屿,公开宣告并展开他的旗帜,没有人进行任何抵抗。”除了宣布他的重大发现外,哥伦布的信还提供了对当地人民文化和缺乏武器的观察,指出“他们缺乏武器,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些武器,他们也不适应这些武器;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身体畸形,因为他们身体很好,而是因为他们胆小,充满恐惧。”哥伦布写道,当地人“胆小怕事……坦率而诚实”,他宣称这片土地很容易被西班牙征服,当地人“可能会成为基督徒,并倾向于爱我们的国王、王后、王子和所有西班牙人民。”

哥伦布大交换
https://zh.wikipedia.org/zh-cn/% ... 7%E4%BA%A4%E6%8F%9B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代表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费迪南航行到“新大陆”,开启了欧洲对美洲的殖民。在富饶的北方,一些人会庆祝这一事件,但在南美洲和中美洲,数百万人将为对土著人民的蓄意屠杀、数百年来的压迫、掠夺和剥削以及大陆生态的加速破坏而哀悼。

https://www.greenleft.org.au/content/five-centuries-plunder

1495年,西班牙人对海地人发动了进攻,掠夺了海地的所有矿产资源,几乎将当地居民全部消灭。未被杀死的居民也被迫沦为奴隶。许多海地人宁愿杀死自己的孩子,也不愿面对奴役,于是选择自杀。

当时一位美国本土作家这样评论西班牙人对黄金的渴求:“他们像猴子一样举起黄金,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仿佛黄金给他们注入了新的生命,点亮了他们的心。仿佛黄金确实是他们渴望得到的东西。他们的身体因黄金而肥胖,他们对黄金的渴望如饥似渴。他们渴望黄金就像饥饿的猪一样。”

对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掠夺,是西欧资本主义诞生的财富之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评论道:

“在美洲发现金银,驱逐、奴役和将土著居民埋葬在矿井中,开始征服和掠夺东印度群岛,将非洲变成商业狩猎黑皮的沃土,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美好曙光。这些田园诗般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时刻。”

奴隶制与反抗

当地印第安人的反抗遭到残酷镇压。据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称,西班牙人踏上南美洲40年后,超过三分之一的印第安人被消灭。教会和国家当局拒绝承认这种恐怖主义的规模。屠杀的理由是印第安人“只是为了逃避纳贡而躲藏起来——滥用他们享有的自由”。

在海地人被西班牙人大量消灭后,他们被从非洲进口的奴隶所取代,这些奴隶在矿场工作,后来又在甘蔗种植园工作,到17世纪,甘蔗种植园已成为西印度群岛农业的主导。早在16世纪,就有奴隶起义,例如1522年加勒比地区的起义。第一次大规模起义发生在1791年的海地,与法国大革命同时发生。200多个甘蔗种植园被烧毁,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于1804年宣布成立。

经济扭曲

欧洲殖民者引入了单一作物种植,以确保以最低的成本生产粮食和原材料,以满足欧洲以及后来的北美工业的需求。这给中美洲和南美洲留下的后果是贫困和生态破坏。

1848年,马克思在谈到西印度群岛时说道:“两个世纪前,大自然不为商业操心,那里既没有种植甘蔗,也没有种植咖啡树。”哥伦布的第二次航行将甘蔗带到了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不久,甘蔗种植园占领了巴巴多斯、牙买加、瓜德罗普岛、古巴、波多黎各和巴西东北部。糖成了“白金”——大批奴隶从非洲被运来提供劳动力。

9

主题

1

回帖

4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2
 楼主| 发表于 2024-9-18 11: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笔记

一、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看,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哥伦布究竟发现了一个怎样的物种新世界?

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无论你是否去过美洲大陆旅行,在你的认知里,从地理、气候、植物、动物等方面来看,今天的美洲大陆,和我们生活的欧亚大陆,有什么重大区别吗?

0x1:各大洲的植物物种发生了哪些大交换?

先说植物。美洲大陆有些植物和欧亚大陆是一样的,但也有一些是很不一样的。

比如,北美地区和处于亚洲的日本,完全相同的原生植物,就有456种。但更进一步具体比较,你就会发现,比如盛产于墨西哥的仙人掌,就是北美独有的植物,而仅仅一个仙人掌,在北美地区就有好几百个不同的品种。

我们再看看,对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各种可食用植物,美洲大陆与欧亚大陆究竟有多大的差异。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半个多世纪,一名叫德莱里的法国殖民者曾记录称,他在南美里约热内卢一带辨认了好长时间,只勉强认识三种在欧洲可以见到的食用植物,分别是马齿苋、罗勒和一种蕨类野菜。

至于当地人食用的其他几十、上百种植物,欧洲人闻所未闻。且不说长出来看得见的玉米、西红杮和辣椒,单单是生长在地下的薯类,就让人眼花缭乱,比如树薯(也叫木薯)、甘薯(就是红薯,在我的老家四川等地,叫红苕),还有马铃薯(就是土豆),等等。不过在那个时候,这位法国殖民者显然还没有意识到,不久之后,这些原产于美洲的食用植物,将会如何漂洋过海,在欧洲大陆和非洲野蛮生长。

与此同时,欧亚大陆人习以为常的很多可食用植物,比如可以酿酒的葡萄,作为主粮的小麦、大麦、稻谷,作为油料的橄榄,作为糖料的甘蔗,作为水果的香蕉、橘子、石榴、无花果,以及生菜、萝卜、花椰菜、包心菜等各种蔬菜,美洲大陆通通没有。

这种巨大的反差,既让哥伦布等欧洲殖民者好奇,更引发了后来山呼海啸一般的新旧世界植物物种大交换。

除了可食用植物,在其他的植物领域里边,美洲的生命力还是非常强的。比如一直到今天,在美国东北部和邻近的加拿大地区,大部分植物还是美洲原生的,来自美洲以外的植物物种大约只占18%。这表明美洲的植物多样性和全球化,也还是有一个限度的。原因也很简单,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时,那里的原生植物物种实在太丰富了。

0x2:各大洲的动物物种发生了哪些大交换?

如果说植物还是相对静态的物种反差,那么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在动物方面的反差就更大,引发的对比和物种交换就更多,影响也更大。

书中引述了哥伦布本人的一段记录,今天读来很有意思。刚刚踏上美洲大陆,哥伦布就惊讶地发现,这片土地上“不见绵羊,也不见山羊,更不见其他任何野兽”,终于他发现,“这里有狗,可是一声都不吠”,一句话,他觉得自己到了一个物种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你可能还记得,在分享《枪炮、病菌与钢铁》那本书时,我们曾专门梳理过人类祖先们真正驯化的大型陆地食草类哺乳动物,一共有9类,其中包括绵羊、山羊、马、牛等在内的7种家畜,都是在欧亚大陆被驯化的,另外还有1种家畜,驴,也是在和欧亚大陆相连的北非地区驯化的,真正在美洲大陆驯化成家畜的大型野生食草类哺乳动物只有一种,就是南美驼,也就是羊驼。

除了家畜的极大差异,真正让哥伦布等欧洲殖民者大开眼界的,是美洲大陆上种类繁多的各种特产动物,比如一种体型巨大且长相丑陋的绿鬣蜥,体型巨大的食草动物貘,大喙犀鸟、安第斯兀鹰、森蚺巨蟒、响尾蛇,以及亚马逊河里会放电的鳗鱼和凶猛食人鱼,等等。

这都让初来乍到的欧洲人感到新鲜、好奇,他们陆续采集标本,分类研究,顺便对美洲独特的地理、气候以及动植物等环境生态进行实地调研,从而催生了一个全新概念的传播,这就是“新世界”。

根据学者们考证,“新世界”这个说法,应当就来自于之前我们提到的,只认出三种食用植物的法国殖民者德莱里。他后来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记录:美洲与欧亚非三洲确实很不一样,“从住民的生活习俗、动物形态,一直到土地产出,如此大异其趣,真可以称之为新世界”。

0x3:区分新旧世界有什么重要意义?

其实你看新旧这个词听起来好像很大,而且在咱们中文的语境里,可能觉得新世界好,新代表着希望和光明,旧代表着落后和不好。但是你知道,新世界和旧世界,新大陆和旧大陆,在欧美语境里,这其实是充满了“欧洲中心论”的词语。旧的反而更好,优势在旧的一方,要以旧带新。

在财经世界里,还有个类似的说法,就是“老钱”和“新钱”。老钱,oldmoney,也可以叫“旧钱”,是有世家传承的老富豪或贵族。这是一般的新钱,也就是新富起来的暴发户所没法比的。

所以,区分新旧,对于我们从环境生态学角度,重新看待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至关重要。

还有一点值得你注意。当时,在明显占优势的“欧洲中心论”思想主导下,《圣经》有关天地万物的创世记载里,欧亚非的环境生态是可以解释的,但谁也无法想象出美洲竟然是这样一个环境生态完全不同的新世界,这一度让基督教对宇宙起源的解释,难以自圆其说。

所以,正是在这样的思想驱动下,在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刚刚进入美洲时,一方面,教皇在1493年明确授予西班牙,拥有在大西洋上所有已发现、未发现或将被发现的岛屿和大陆。另一方面,西班牙征服者还以1512年他们的君主颁布的一份管辖令为依据,要求所有美洲印第安人恭听从命,可以随意把他们杀掉或变成奴隶。

可以说,巨大的物种差异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思想理念问题,更是此后旧世界与新世界高频互动的底层原因。随着这些有关美洲新大陆动植物的新奇记录传回欧洲,自然引发了更多人的好奇心。再加上各种财富掠夺的暴利吸引,更多欧洲殖民者成群结队而来,美洲的历史性劫难由此开始。

在1492年这个重大历史触点上,欧洲人发现美洲大陆和欧亚大陆在生物物种上差异巨大。在利益的驱使下,欧洲人对美洲进行了政治与军事征服,掠夺美洲的经济和财富,客观上推动了两个大陆间的物种交换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洲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的物种大交换和生物多样性趋同,既是全球化的过程,也是全球化的结果。

0x4:总结

哥伦布发现的美洲新大陆,与欧亚大陆在地理、气候、植物、动物和人种上,差异巨大。

美洲大陆有很多植物和欧亚大陆相同,但更多的还是不同。巨大的反差令欧洲人好奇,更引发了新旧世界植物物种的大交换。

在新大陆动植物的新奇记录和各种财富暴利吸引下,更多欧洲殖民者成群结队而来,美洲的历史性劫难由此开始。

回到顶部(gototop)

二、不同的人种又是如何对全球化进行重新分布的?

前边我们讲到,1492年,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改变,两个互不关联的世界开始连接。很多人把地理大发现作为世界近代化的标志之一,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因素和变化是什么?

你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一些极其宏观的东西。

比如军事战争,欧洲人从此开启了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杀戮,催生了非洲的黑奴贩卖

可能还有文化,从此欧洲的文化开始席卷全球

或者是宗教,基督教从此开始扩张等等

这些因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的格局。

但是,在这本书里,作者克罗斯比提出了一个更加犀利的观点,他认为1492年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最重要的改变,不是两个陌生大陆在政治、历史、宗教、军事或文化上的碰撞与征服,而是新旧世界之间,“一场生物式的改变”。

这个看法内容丰富,涉及病菌、动植物、人类生活方式,以及地球生物多样性等各个维度。作者认为正是这种生物式的改变,才最大程度上塑造了全球现在的面貌。

0x1:为什么从生物性实体看待人?

我们先来说说人。关于人,作者在书中有这样一句描述,“人首先是一个生物性的实体,然后才是一位罗马天主教徒、资本家,或其他任何身份。”

“生物性实体”这个词你可能比较陌生,听起来也有点奇怪。我先给你解释一下,“生物性实体”主要是两大类,

一类是非细胞的实体,比如病毒

另一类是由细胞组成的实体,比如各类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没错,人也是生物性实体之一。

听到这,你可能奇怪,人是社会性动物,以往都是从社会性来看待人。全球化更是社会性的活动,为什么非得去强调,从生物性实体的角度来了解人呢?

我告诉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等视角。之所以说,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是因为人必须依存于地球上其他的生命实体,才能有吃的、有穿的、有住的。同时,地球上的很多生物也依存于人类,比如我们驯化的农作物和家禽、家畜,所有这些生命实体,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

因此要真正了解人类自己,要还原人类在全世界如何跨过高山大海,频繁交流互动的过程,第一步,就是回归到地球这个大生态环境,放弃物种优越感,把我们视为和其他生物一样平等的“生物性实体”。

只有把人首先看作“生物性实体”,才能更平和完整地重新审视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影响。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人类作为“生物性实体”,在全球的流动和分布,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为什么1492年会成为不同人种在全球重新分布的全新起点?这些重新分布又如何改变了全球化?

你看,如果踏进人类历史长河,从整个地球生态圈的演进来看,虽然人类已经有数十万年的生存历史,是地球上进化最充分的生物性实体,但人类的生存优势并不明显,在繁殖力和适应力方面,甚至弱于某些陆地生哺乳动物。

所以无论是非洲、欧亚大陆,还是美洲,人类祖先都曾经在饥寒交迫中生活了数十万年。直到一部分人类祖先终于弄清楚,如何进行原始农业生产。

至于我们今天生活中熟知的一切,反而大部分是最近一两百年的文明成果。从人类历史上看,是非常晚的时候才出现的。

0x2:为什么1492年会成为人口再分布的全新起点?

所以,即使进入文明时代之后,人类的生活也是非常艰难的。反映在一个指标上,就是人类的总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增长非常缓慢。

根据克罗斯比在书中的总结,全球性的人口快速增长,历史上可能一共只出现过两次,相隔有数千年之久。

第一次是距今大约近万年前,在原始人类开始发明工具、发展农业之后。那些率先从事农业的原始部落,人口快速增长,经过一段时间后,人口数量竟然十倍、百倍于那些仍然从事狩猎采集的部落。但由于史前记录缺失,当时全球人口没法统计,只能根据考古推测。

第二次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尤其是17世纪以来,更多高产农作物被广泛种植,医学水平也有所提高,再加上工商业进一步发展,人口数量才有了明显上升。

克罗斯比在书中引用了一组数据:

1650年全世界人口也不过5.45亿,其中亚洲3.27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60%,而同时期,欧洲1.03亿人,非洲1亿人,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和北美洲,一个200万人,一个只有100万人。

之后又过了200年,到1850年,全世界人口才翻了一倍,达到11.7亿。此时,亚洲人口7.5亿,大洋洲人口仍然是200万;北美洲人口已经从100万增长到2600万;最悲惨的是非洲,人口反而在下降,从1亿人减少到只有9500万。

为什么人口数量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有些原因听起来非常罪恶,伴随着欧洲人的金戈铁马踏进美洲,也带来了天花病毒,印第安人遭受灭顶之灾,导致土著居民数量锐减。在进入非洲之后,欧洲人展开了罪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把大量的非洲黑人运到美洲,开垦庄园和农场,导致非洲黑人数量锐减。

当然,全球人口的再分布,除了人口总数的变化之外,还体现在全球不同地区的交流融合。

比如说,欧洲发现了美洲新世界后,独特优越的自然环境,也让欧洲殖民者大规模移民,在此开垦、培育种植特定的经济作物。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所以,回到人类首先是生物性实体这个基本认知上来,我们会发现:人类主宰地球、对全世界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时间,远比很多人想象得要晚。其中关键一点就是,人类对自然界动植物食物的开发利用,比我们想象得要艰难得多。

0x3:人类的再分布如何改变了全球化?

同样根据考古发现,今天人类仍在食用的所有基本食物,应当都是距今约1万年前、也就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祖先们筛选、种植、繁衍的那些农作物。

而在640种最重要的人类种植作物中,大约有500种属于欧亚非等旧世界,只有100种来自美洲、澳洲等新世界。

但要论对人类人口增长贡献最大的,却是来自美洲的五种高产、高热量作物:玉米、土豆、甘薯、豆类和树薯。

这既是人类作为智慧类生物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是人类必须依靠地球上其他生物,才能存活下去、获得发展的最好证明。

所以人类作为生物性实体,是我们生存发展的起点,也是认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个坚实基础。如果没有1492年的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没有之后新旧世界之间的物种大交换,人类这个族群的规模和分布,一定会大受影响。

当然,把人类看成生物性实体,也可以重新审视美洲原住民的消失,欧洲殖民者和新移民的迁入,以及非洲青壮力黑奴被强行掠夺和贩卖的复杂历史进程,哪些是因为环境变化而带动的人种分布变化,而哪些是由于强势族群的贪欲和暴力干预,被迫发生的人种扭曲分布。

0x4:总结

只有把人首先看作“生物性实体”,才能更平和完整地重新审视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影响。

全球性的人口快速增长,历史上可能一共只出现过两次,一个是农业带来的变化,一个是新旧大陆之间生物大交换的结果。

人类作为生物性实体,是我们生存发展的起点。人类生生不息,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生态环境的供养。

回到顶部(gototop)

三、“细菌战争”怎样改变了全球各族群的命运?

我先带你复习一下:1492年之后,美洲数以千万计的印第安人、玛雅人、印加人,为什么会在两百年的时间里几乎消失?戴蒙德的答案是,欧洲人带去了烈性传染病。

那这些传染病,又是如何在美洲横扫一切的?是不是只有欧洲病菌伤害美洲人,有没有美洲病菌反攻欧洲呢?

你看,这些具体讨论,就更契合《哥伦布大交换》这本书的名字:交换,那就是双向互动。我带去旧的病菌,也带回新的病菌,相互伤害。

0x1:为什么说欧洲的传染病是杀死美洲人的头号原因?

其实,把美洲原住民消失主要归因于欧洲人带来了病菌,并不讨好。因为同情美洲原住民遭遇的人会不喜欢,认为这是替殖民者开脱罪责;欧洲人的后代也不喜欢,认为这是说先辈们残忍、肮脏、恶毒。

所以在上世纪60年代末,克罗斯比写完《哥伦布大交换》后,一度难以出版,因为出版社觉得他的结论太荒谬。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不是胡扯,克罗斯比举例说,面对亚洲、非洲等人数众多的地区,欧洲的征服更加复杂,并不轻松。

比如看起来落后的非洲,虽然很早就被欧洲殖民者入侵,但一直到19世纪,多数非洲地区才真正被征服,因为他们之前的抵抗非常激烈。

于是克罗斯比假设,之前有关欧洲如何征服美洲的各种解释,比如钢铁优于石头,火药打败弓箭,骑兵战胜步兵,等等,都没有充分的说服力。这还不如墨西哥犹卡坦半岛,一位印第安人的回忆靠谱。

这位印第安人记录了欧洲人到来前,印第安族人的幸福时光:那时,没有疾病,他们的骨头没有酸疼,没有发烧,没有天花,没有胸疼和腹痛,没有肺结核和头疼,可是那些外来者一到,一切全然改变。

克罗斯比说:之前人们只把这段话看成印第安人的怀旧情绪,但后来考证表明,记录中的说法可能是真的,病菌杀死了更多美洲人。

这里我也想提醒你注意,有一个基本常识,人类迁徙外地,也会把种种疾病带过去。如果当地人对某些疾病没有抵抗力,很可能就会引发某些疾病的大流行。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代医学已经证实,杀死人类数量最多的几大烈性传染病,比如天花、疟疾、肺结核等,没有一个是原生于南北美洲的,基本上都源于亚洲、欧洲和非洲。因此在1492年之后,这些传染病突然大量出现在美洲,唯一的解释就是欧洲人带过去的。

但这还不足以说明,来自欧洲的传染病,是杀死大部分美洲人的头号原因。实际上,在1492年之后一段时间里,欧洲人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来自文明更先进的地区,有教皇许可,因此有特殊的震慑力。

比如在1699年,一名欧洲日耳曼的传教士,这样记载他在美洲看到的征服:印第安人这么轻易就会死去,似乎只需要见到、嗅到一名西班牙人,就足以令他们失魂丧命。

这段内容看起来似乎很夸张,但是,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西班牙人没有自带神圣光环,相反他们携带着致命细菌和疾病。这也导致了,美洲印第安人和欧洲、非洲人刚开始接触那两三百年里,他们病死规模最为惊人。

那么,究竟是哪些细菌和传染病重创了美洲,有没有杀伤力最突出的罪魁祸首呢?我们来看克罗斯比进一步的考证。

0x2:源自欧洲的传染病如何改变美洲的社会结构?

根据作者的梳理,天花可能是造成危害最大的传染病。

比如从1558年到1560年,阿根廷、乌拉圭一带暴发了严重天花,数千名印第安人病死,但带去天花的西班牙人无一死亡,因为他们出过天花,有了抗体;之后,1562-1563年,巴西暴发天花,数万名印第安人死亡,带去天花的葡萄牙人也毫发无损。这样的悲剧很快也蔓延到墨西哥等地,天花就像死神的镰刀,横扫整个美洲。

进一步的证据也表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很快发现了细菌和疾病的杀人秘密。于是,利用烈性传染病的病菌扩散,放纵疾病一村一村地消灭印第安人,成了一些殖民者心照不宣的恶行。

所以作者感叹说,20世纪的读者,往往会低估天花疫病对阿兹特克人以及印加两大帝国造成的重创。有关史料记载也表明,墨西哥地区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死于天花。

根据两名美国学者估算,在1492年之后大约十年,墨西哥中部地区的人口,就从被征服前的2500万,骤降为1680万,超过800万的人口减少,主要原因不是征服者的刀枪杀戮,而是他们带来的传染病,天花只是其中比较凶猛的疾病。此外还有像英国人带去的斑疹伤寒,以及对儿童有致命杀伤的麻疹等等,这些疾病都成为悄然而凶猛的杀手。

面对烈性传染病,普通美洲人毫无抵抗力,权贵阶层也难以幸免。这就导致美洲原来的社会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权力交接也被破坏。

比如当时在南美的印加帝国,皇帝被视为是半人半神的太阳之子,民众号召力极强。但一位印加皇帝突然染病而死,后继乏人,结果国内抵抗力量迅速瓦解。这就给美洲上上下下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侥幸活下来的人,也没有勇气和殖民者一战。

在这些幸存者看来,自己的族人染病就死,西班牙人却挥舞着铁剑、火枪,开着巨大战船,疾病奈何不了他们,就像传说中的超人。所以克罗斯比感叹,我们只能想象,天花等传染病,对印加人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冲击。原住民绝望的呐喊,就像印加帝国的命运。

0x3:除了特产,欧洲人还从美洲带回了什么?

不过,很多历史事实也表明,美洲新大陆并非只是挨打受难,欧洲很快就遭到另一种致命病菌的冲击。

根据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伊拉斯谟的记录,就是在1493年左右,当哥伦布带领探险者从美洲满载而归,一种在欧洲人看来“最污秽、最悲惨的恶疾”,开始在众人中散播了,这就是要人命的梅毒。

当时一位名叫迪亚斯的西班牙医生说,1493年也可以命名为“梅毒元年”。他认为这种性病的原生之地,就是被哥伦布命名为“埃斯帕诺拉”的岛屿,也就是现在的海地。这位医生写道:哥伦布把它带了回来,连同玉米等其他美洲新奇事物的样本。

不过,梅毒是不是真的来自美洲,一直争论不休,书中也没有最终定论。但无论如何,在15世纪末,这种要人命的性病突然出现在欧亚大陆,让不少人猜测,它要么与新世界有关,要么和自己的敌国有关。

比如,意大利人叫它法国佬病,这也是梅毒流传最广的外号;法兰西人叫它那不勒斯症;英国人干脆叫它法国佬病或西班牙佬病;波兰人叫它日耳曼症,俄国人叫它波兰佬症,中东人叫它欧洲脓疱,等等。

对此,作者在书中提醒,梅毒通常通过性接触传递,通常和婚姻忠贞度下降有关。因此只有在社会秩序混乱、性道德陷入崩溃之际,性病型梅毒才会像瘟疫一样扩散。这种可悲状态,往往是战争造成的结果。

比如1494年法兰西和意大利激战,战火烧到哪里,梅毒就暴发到哪里。于是有人看到商机,把一种据说可以治疗梅毒的愈疮木,炒成了天价,负责进口愈疮木的日耳曼银行家族,因此大发横财。

从这个层面来说,病菌不仅带来了灾难,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商机和财富,参与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连外贸论坛

GMT+8, 2024-12-27 03:13 , Processed in 0.2343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