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回复: 1

[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儒家、道家、佛家今比较

[复制链接]

25

主题

22

回帖

226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6
发表于 2025-4-18 01: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儒家、佛教和道家是中国三大古典哲学流派,它们都探讨人应该如何生活。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回顾这些古老的建议,然后思考它们是否能保证当今社会的幸福生活。我们将古代经典中推荐的行为与当今实证研究观察到的幸福条件进行了比较。古典儒家思想似乎为在当今社会寻找幸福提供了最恰当的建议,特别是因为它建议人们应该参与现实生活。古典道家的建议次之:它的优点在于它劝告我们不要过于社会墨守成规和书本主义。古典佛教徒给出的建议在现代社会最好不要遵循。

约2500年前,周朝末期,中国位于黄河沿岸,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在很多方面,它都可以与中世纪的欧洲相媲美。大多数人生活在乡村,形成紧密联系的社群,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个人属于他们的家庭,家庭属于他们的村庄,村庄则属于封建武士阶层的成员,通常是封建藩属或国王。哲学家主要在贵族宫廷谋生,他们为统治者提供建议,并教育他们的后代。他们关于美好生活的建议主要针对贵族的处境。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几种哲学流派,其中以儒家和道家最为突出。500年后,佛教从印度传入,第三种主要哲学流派应运而生。这三种经典哲学对人生有着不同的见解,对如何过上美好生活的建议也各有不同。所有流派都没有区分“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生活。

这些经典教诲通常被视为永恒的智慧,并被认为至今仍然适用。真的如此吗?有些建议可能比其他建议更明智;而众多的矛盾之处表明,有些建议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此外,有些劝诫可能比其他劝诫更适用于当今的现代社会,而有些建议可能完全不适用于今天,因为它们是根据过去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句经典箴言如何帮助我们在当今社会找到幸福。为此,我们将首先简要回顾这三种经典哲学,重点探讨如何过上美好的生活。接下来,我们将把这句箴言与现代社会关于幸福因素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并检验这些推荐的行为是否能带来更大的幸福感。为此,我们借鉴了世界幸福数据库(WDH)的研究成果(Veenhoven,2005)。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评估这些古老教义作为现代社会幸福生活的指南的价值。我们不评价它们更广泛的价值,例如其道德品质或客观真理。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使这些信息来源更容易获取,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起源

儒家思想起源于公元前约600年,发源于今中国东部(山东省)。其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472年)出身于地主阶级。他撰写了两部著作:《大学》和《中庸》。儒家思想的另外两部重要著作分别是其弟子编纂的《论语》和儒家重要贡献者孟子(公元前372-289年)撰写的《孟子》。这“四书”涵盖了政治、伦理、法律和教育等诸多主题;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如何过上美好的生活。

人生观

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最简单的含义是同情心,即关心他人的福祉。孔子说,“仁”就是“爱人”,“有仁则人”。“仁”是人的本质,几乎等同于“德”。一个人拥有“仁”,就意味着他拥有“德”,而一个人拥有“德”,就意味着他达到了过上美好生活所需的条件。儒家思想的追随者必须将“仁”带入自己的社会,带入社会关系。每一项活动都应遵循仁、义、财、信等美德,每个人都可以践行美德,从而过上美好的生活。孔子说:“仁远乎?吾欲仁,仁近乎!”人生的质量,掌握在自己手中。

美好生活建议

要想过上美好的生活,就必须具备美德。孔子阐述了以下美德:“博学而笃志,问而不问,思而不学,德行由此而生”(Legge,1971,第173页)。因此,积极的学习态度是美德的核心,一个人拥有的知识越多,就越接近美德。学习应该贯穿于每个地方、每件事。学习是美好生活的首要条件。正如孔子所说:

好仁而不好学,其愚昧也;好知而不好学,其愚心也;好诚而不好学,其愚心也;好直而不好学,其愚心也;好勇而不好学,其愚心也;好刚而不好学,其愚心也;好刚而不好学,其愚心也;好壮...

所以一个人学得越多,他的生活就越好。

孔子在《大学》中列举了更多美德:格物致知,诚意处世,正心修身,齐家齐村,善治国,平天下。在他看来,人民的生活质量与其治理水平密切相关。儒家提倡君主行仁政。统治者的良好声誉和幸福生活源于被统治者的生活质量。孔子说:

“十五而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无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聪,通晓真理,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理雅各,1947年,第8页)

儒家思想接纳社会,并鼓励其信徒积极参与其中,积极参与的生活被认为优于消极的疏离。积极行动和深思熟虑,被认为能够使个人过上美好的生活。

因此,对儒家思想而言,知识、学问、责任和义务都是重要的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友谊和家庭。宽容、对话、新思想和新理念也同样重要:放弃旧观念也很重要。一个人应该每天反思自己。反思很重要:它是自我完善的先决条件。

当我们过着简单、正常、理性的生活时,我们就能拥有美好的人生(国庆,2001b,第3页)。生命是有价值的,我们应该小心呵护它,活得长久。死亡是可以忽略的,死后的生命也是如此。儒家思想建议人们“活在当下”,不要纠结于虚幻的烦恼(国庆,2001a,第82页)。然而,当死亡迫在眉睫时,人们应该接受它。

儒家强调法治、政府和社区的重要性;这些社会环境对于人民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儒家认为,理想社会强调功德。道德是美好生活的主要要求,不仅对个人如此,对整个社会也同样如此。人文、艺术、科学和技术也能帮助我们实现美好生活,但道德更为重要。儒家并不认同民主的理念:它提倡精英统治;社会应该由有德之士来统治,而不是由人民来统治。

道家
起源

道教是中国古代另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也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哲学家老子与孔子年龄稍大,是同一时代的人物。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庄子是另一位重要的道教哲学家,著有《庄子》。

人生观

梁启超在其《中国政治思想史:初秦时期》一书中指出,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儒家思想以人为本,而道家思想以自然为本(梁启超,2000,第73页)。道家和儒家思想应被视为对当时社会、政治和哲学生活条件的两种不同回应。儒家思想非常关注社会关系、行为和人类社会,而道家则具有更多的个人主义和神秘主义特征。儒家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力量和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而道家则认为自然法则是万能的。“道”存在于人类之前,是永恒不变的。对道家来说,人们应该保持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平衡。每个人都有身份和独立性,有自己的个性、尊严和自由。人们不应该改变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的“道”,而应该遵循它。道教要求人们关爱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他们的身心都应该属于自然。

道家认为生命有限且短暂,人不可能理解世界真理以及人类自身的真理。知识总是会限制人们的视野,使其与世界真理疏离,违背道。因此,拥有美好生活的最佳途径是遵循“道”,即自然的“规律”。这将使人们感到幸福。道无处不在。因此,老子说:

“有物,先天地而有,寂静无形,独一无二,无所碍,可谓万物之母。吾不知其名,而谓之‘道’。”(老子,《道德经》)

美好生活建议

与自然和道相比,人是软弱而渺小的庄子说:“人于天地之间,犹如山中之石,微末之枝,唯能顺应自然,虽有微用,而不能创生万物。”(庄子,《秋水》)

生命除了自身之外,对其他一切都毫无用处;人对他人和自己都毫无用处。道家要求人们不要关心生死问题。最好忘记生命真实状况的真相,以及人类境遇的真相。无知,无忧,无所等待,无所担忧。这是幸福的自然状态。没有必要完美或完整,“大圆满似乎不完整,大圆满似乎不腐烂,大圆满似乎空虚,大义似乎矛盾,大智似乎愚昧,大辩似乎笨拙”(老子,《道德经》)。但任何社会条件都不能限制我们追求幸福的努力,我们可以在社会中失去任何东西,但仍然可以幸福。

道家将生活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自然层面或内在生活,另一个是社会层面或公共生活。“宁乐于群居,与邻人鸡鸣而居,不与邻人相依”(老子,《道德经》)。道家更注重私人生活而非社会生活,人们的生活贴近自然,远离社群。在自然和私人的条件下,道家注重个人生活的艺术,而不是社会生活的艺术。道家劝诫人们避免参与公共生活。正如老子所说:

健康与名誉,孰轻孰重?健康与财产,孰重孰轻?获利与亏损,孰重孰重?大爱耗费巨大,大富恐无所畏惧,知足常乐,不求甚解,则能长久。(老子,《道德经》)

你越是放下外在的纷扰,就越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当你领悟生命的意义,你就放弃了人生的说辞。当你洞悉世界的真谛,你就不再为有限的生命而担忧。道主宰一切。当你拥有了道,你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由此可见,道家和儒家对美好生活的理解有所不同。儒家强调学习,而道家则以道为根本。道实际上毫无意义:我们无法找到道;我们越想抓住道,就越远离道。我们无法在外部世界找到美好生活的真正条件;我们只能从我们的内心世界、从我们的精神状态中获取。老子说:“色过多则目盲,噪过多则耳聋,佐过多则味淡。”因此,如果一个人想保持内心的平静,最好避开那些可能刺激他的情况。老子说:“不欲则已,心不乱。”因此,人们必须抵制来自社会和政治世界的诱惑、诱惑和干扰。在这一点上,道家反对文明,反对现代科技。老子说:

“圣人弃而文人弃而盗,盗则息;玉器毁而珠,盗则不生;纪念品毁而座,民则淳;斗毀而秤曲,民则无争。”(老子,《开箱》。引自迟潮,2000,第78页)

简朴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道家反对发展人类的智慧。在道家看来,孩子是最幸福、最健康的人。

道家在统治者的仁慈方面也不同于儒家。正如老子所说:“治大国,犹烹鲜鱼;为人之道,宜节制。”又说:“为政懒惰,则民仁忠;为政严密,则民怨奸诈。”(老子,《道德经》)道家认为,统治者不应该为人民做任何事情。如果统治者“不为而民相养;不为而民相廉;不为而民相廉;不为而民相和;不为而民和睦”(老子,《道德经》)。

道家哲学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禁欲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然主义。这些论点与集体主义相悖,而主张个人主义。“人人独一无二,故有其价值。圣人衣着粗布,心如玉石。”(老子,《道德经》)法治对政府而言并非必需。“莫以法度,莫以暴虐,莫以谍谋,莫以无为。”(老子,《道德经》)自然法则,即道,对人们而言,应该已经足够。要过上美好的生活,无需其他。

因此,道家认为,事物通过塑造欲望(物)而产生“非自然”的行为(物)。学习道家教义中使用的“名”的过程有助于人们区分善恶、美丑、高低、有无,从而塑造欲望。放弃知识,就等于放弃名称、区别、趣味和欲望,从而产生自发的行为(无为)。

对于道教来说,最重要的是个人自由。

“道德禁忌越多,人们遭受的残酷就越严重。枪械刀子越多,人们之间的派系就越分裂。艺术技能越多,人们的变化就越过时。法令和赋税越多,人们的盗窃就越严重。”(老子,《道德经》)

人们被建议遵循自然规律,避免社会规范:人们不应该等待,也不应该渴望。当你放弃一切时,你还会剩下一些东西,那就是幸福。

道教并非一种宽容的哲学。它强调自由,但这种自由并不包含选择的自由。知识、学识、责任、义务和其他社会价值被视为不重要。友谊、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也同样如此。道教缺乏宽容和对话。这种哲学不允许差异,强调纪律的重要性。新的想法和思想应该受到限制。

道家认同儒家重视反思的重要性。这两种哲学都希望人们关注自身的现实生活。但道家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路径:它不强调法治、政府和社区的重要性。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幸福感并不重要。道家只关心美好生活的自然状态。理想的社会是原生社会。道德被认为是对人们自然本性的扭曲,只会降低幸福感。道家缺乏民主理念。它反对知识、科学和技术,认为这些不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而是通往美好生活的障碍。

简而言之:道家对社会生活抱有消极态度,但对自然生活却抱有积极态度。儒家认为,只要你拥抱生活、学习并付出努力,幸福是可能的。道家则更为悲观:幸福是可能的,但前提是你足够明智,能够意识到自己对此无能为力。只要你不再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好,就能拥有美好的生活。

佛教
起源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约六百年的北印度。其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0-480年),又称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历史上的佛陀是一位印度王子,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而离开宫廷和家庭。公元纪年左右,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来部分传入东南亚。经过几个世纪的融合,佛教在隋唐时期演变成许多宗派,并最终实现本土化。在此过程中,本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与佛教相融合。中国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和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生观

佛教教导我们,一切现象皆无常且相互依存;世界瞬息万变,生生灭灭,时刻受制于相互关联的现象。佛教关注苦难,因为只有理解问题,才能找到解决方案。我们越执着于“自我”的信念,就越能感受到痛苦。佛陀的所有教诲,都是为了让我们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中解脱出来,而这种存在必然会带来痛苦。

佛教有四圣谛:(1)一切生命皆苦;(2)苦源于渴求;(3)断除渴求即可止息苦;(4)第四谛,即止息苦的八正道所必须遵循的步骤: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最终的结果是证得涅槃,一种圣洁的境界,其特征是内心完全平静、证悟,并断除一切贪欲。

对佛教而言,我们所见的世界是虚幻的,它掩盖了超越虚幻的真相。个体众生所感知到的宇宙万象,皆是心的体现。每当一个人行动、言语,甚至思考时,他的心都在做着某件事,而这件事必然会产生果报,无论未来多远。因此,个体的存在是由一连串的因果构成的。

佛教有三个基本概念:业力:因果链背后的力量。业力是指一个人死后投胎到何种状态,几乎完全由前世善恶行为的积累和积累的功德过失精确平衡所决定。轮回:生死轮回。众生经历多次生命。每次死亡后,都会投胎到另一种状态。涅槃:圣洁的状态。这是摆脱生死轮回的状态。达到涅槃后,人可以死去而不必投胎,从而摆脱了人生的痛苦。中国古典佛教是一种宗教、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哲学和一种生活方式。

美好生活建议

中国古典佛教期望人们在内心深处寻找幸福,放弃一切外在的关系。人际关系束缚和限制着个体。佛教建议人们将注意力转向个人的内心世界,放弃一切虚幻的幸福欲望,转而专注于精神层面的觉悟。不做任何事,不做任何动作,只静心冥想。对于这种出世间的佛教来说,一切皆是同一,一切亦非虚无。所以,有所为与无所为无异。两者的区别并不重要。知识同样不重要。友谊算不得什么,亲情也算不得什么。然而,佛教仍然要求人们宽容和善良,承受世间的痛苦和悲伤。佛教徒必须放弃一切,包括自身的幸福。

对于中国古典佛教而言,知识、学识、责任、义务,以及友谊、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都并不那么重要。宽容很重要,对话很重要,差异也很重要。冥想和自我意识是美好生活的首要条件。个人应该每天反思自己。反思是提升自我的先决条件。人们不必期盼长寿,而应该始终关注死亡和来世。

因此,佛教不强调法治、政府和社区的重要性,也不强调人文艺术的重要性,它反对科技改善生活。知识并非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佛教也缺乏民主的理念。简而言之,这种佛教是另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甚至比古典道家更加消极。道家允许遵循自然规律获得幸福生活的可能性,但对古代佛教而言,其最终目标是摆脱生死轮回。

佛教有很多种,上述对早期中国佛教的描述并不适用于所有佛教。

哲学比较

中国古代三大哲学流派对人生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因此,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建议也各有不同。这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社会成功、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表1概述了这三种哲学在美好生活建议方面的异同。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 ... ppears%20to%20offer,much%20social%20conformism%20and%20bookishness.

25

主题

22

回帖

226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6
 楼主| 发表于 2025-4-18 01: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掊斗折衡而民不争”这句话出自先秦时期李耳的《老子-小国寡民》。其字面意思是,打破斗殴的工具(如木棒),折断称量的衡器(如秤砣),老百姓之间就不会再发生争斗。

老子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为政懒惰,则民仁忠;为政严密,则民怨奸诈。”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此句,乃出自《老子》一书第五十七章,“道德禁忌越多,人们遭受的残酷就越严重。枪械刀子越多,人们之间的派系就越分裂。艺术技能越多,人们的变化就越过时。法令和赋税越多,人们的盗窃就越严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连外贸论坛

GMT+8, 2025-5-22 20:56 , Processed in 0.1000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